第26章 解脱束缚的创业者(4)(1 / 3)

加入书签

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不仅比只会复制的创业者更令人关注,前者还发挥着更加重要的经济影响力。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在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所有工作岗位中,仅占5%的新创公司提供了其中75%的工作岗位。而且他们不仅仅经营小型企业,也涉足不同的商业竞技场。一些世界上最知名的创业者同时为大公司和慈善组织工作。约玛·奥利拉成功地把一家老牌芬兰公司—诺基亚公司—从一家橡胶靴及电缆生产商转型为一家移动电话巨头。若将这一类人排除出创业者殿堂是有悖常理的。

语言混淆会使创业精神的定义含糊不清,同样,迷思也会使其含义混淆难辨。第一个迷思是—借用乔治·吉尔德(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措辞—创业者都是“孤儿或被放逐者”,他们是独自与充满敌意的世界相抗衡的阿特拉斯,或是在臭气熏天的阁楼里发明改变世界小装置的反社会技术怪杰。而事实是,创业精神—如同一切商业运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者可能只是比普通的企业人士更具主见及更加自恋而已,但是为了成功,他们通常还是需要商业伙伴和社会网络的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高科技新创企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伙伴关系史: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苹果公司)、比尔·盖茨和斯蒂芬·鲍尔默(微软公司)、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谷歌公司)。本捷利公司(Ben & Jerry’s)一开始是由两位儿时伙伴本·科恩和杰里·格林菲尔德共同创办的冰激凌品牌(他们本想经营面包圈业务,但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现金)。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严重依赖他的表亲西蒙·德雷珀以及其他几个合作伙伴。没有米克·贾格尔和基斯·理查兹的合作,滚石乐队就不再是那个滚石乐队;同样,没有列侬和麦卡特尼的努力也就没有披头士乐队。

创业精神也盛产于特定群体。1\/3的美国创业资金都流向两个地区—硅谷和波士顿,其余2\/3则流入了纽约、洛杉矶、圣迭戈、奥斯汀等地。一个原因是,在这些地区,创业精神是一种备受鼓励的生活方式—硅谷的咖啡馆充斥着高声谈论商业计划的年轻人;另一个原因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从根本上降低了开办企业的成本。

第二个迷思是,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当今一些最知名大人物创业时确实是在令人吃惊的年纪: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戴尔都是大学辍学后创业的,谷歌和脸谱网的创始人甚至是在校园里就开始创业了。本·卡斯诺瓦在12岁时开办自己第一家公司,在17岁时被《公司》杂志评为年度创业人物,在19岁时就出版了一本有关如何创业的指导书籍。然而对于年长的创业者而言也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生物学戒律。哈兰·山德士在65岁时创办了肯德基。加里·伯勒尔在51岁时离开联合信号公司协助创办了高明公司(Garmin,GPS导航巨头)。杰弗里·鲁在46岁时结束其在欧莱雅的成功职业生涯,开始创办法国最成功的移动电话公司Phonehouse。据考夫曼基金会的调查,在1995~2005年间创办的科技公司中,652位美国本土老板创办公司时的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年龄超过50岁的初创者数目是年龄低于25岁的两倍。要成为一个创业者,永远都不会太迟。

第三个迷思是,创业精神主要是靠风险资本的推动。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高科技和生物技术领域,风险资本确实很重要,而且在推动新创企业的快速成长方面,它也是至关重要的。风险资本家除了提供资金外,还带来“睿智”,他们给创业者提供建议,以及合同和管理技巧,有时还以局外管理者的形式参与其中。但大多数风险资本都集中在一个范围狭小的领域中:在美国,80%的风险资本集中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半导体、通信以及生物技术行业。风险资本仅仅为不到0.5%的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大多数新创企业的资金筹集要么是通过个人举债,要么是通过“3F”—朋友,傻瓜和家人(friends, fools and families)来完成的。谷歌经常被认为是风险资本投资的一次胜利,但是布林和佩奇在创办谷歌公司时完全没花一分钱—为启动公司而筹措的约100万美元资金来自于朋友和亲戚。

一直对创业者进行广泛调查的摩立特管理咨询公司强调了天使投资者的重要性。一端是亲戚朋友,另一端是风险资本家,天使投资者位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天使投资者通常与被其选中的创业者有某种人事关系,他们往往通过某个校友网络来挑选创业者;而与风险投资家相比,他们更可能为刚刚崭露头角的创意项目投资。

第四个迷思是,创业者需要设计出改变世界的新产品。事实上,一些最成功的创业者注重的是流程,而不是产品。迈克尔·戴尔将即时定制应用于个人电脑行业;理查德·布兰森通过为旅客提供娱乐消遣,从而减少了飞行旅途的沉闷乏味;弗雷德·史密斯通过改进邮包的投递质量,造就了一个10亿美元产值的行业(联邦快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