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辞(1 / 4)

加入书签

到了这个地步宋铎,哪里还有路可走.

身在死地的他苦涩的看向自己命运的终结者,有心要问清楚,对方这般明显的针对自己的算计究竟是为了什么,但还没等他说话,怕夜长梦多的少年将军就已将手中的战刀紧握,本欲亲自动手的孙正川见状立即勒住了战马,下一刻,一道电光闪过,淮左重将便就此身首两分…

大敌终去!

韩大人,我不顾一切为你去掉这一隐患,如此我们的大业该要容易些了吧,宋铎之后,便是河东,然后就是.....但今生的我能够看到国殇的尽头吗?沈庆之默默的想着这些,同时去将宋铎的头颅取过,等他上马后孙正川喝声走,江东精骑便向北方驰去,尔朱大石当即退兵…

安熙十七年秋,发生在江东和淮左间的这次战事最终再次以江东的完胜而告终,这次胜利也为皇三子慕容艺赢得了更高的声望和支持。

原因无他,当来自南岸的快马带着宋铎的人头和他所部军官的口供抵达帝都后,关于淮左太子一党意图拦截漕运,祸乱京师的证据便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肯为越发势弱的太子仲德辩解什么呢。

倒是占尽优势的赤西平,认为江东等人的此举虽说万不得已,并立下功劳,但毕竟有违大燕祖制,所以该赏需赏该罚也需罚才对,不然从此武将得知谁要作乱便擅自出兵,这样下去朝纲必乱。

不过他也不忘记问责尔朱大石,认为他身为淮左领袖,居然不知部下叛乱,竟在战事开始后,还率水师意图协助“叛军剿匪”和江东大战一场,若不是采石矶主将慕容铎英明卓越当机立断,恐怕江东胜局还会被其颠覆,但幸他毕竟忠于王事,知晓真相后当即撤军,才使贼子阴谋不能得逞云云…

其实这些都是屁话,因为大燕人人知道,淮左和江东之争就是皇位之争,无关正义,就连今上都清楚其中关窍, 于是,在安熙十七年的年关来临之际,关于此战中各人功过的奖惩处罚终于明确,其中尔朱大石因治下不严,被令降职为淮左合肥镇军指挥使,宋铎灭族。

江东监察长叔孙承德,疏于国事,降职调任稷山镇指挥使,京都监察部副长赫连玉树接任其职。

韩中正则因察觉宋铎叛乱并指挥有功,被升为江东副督,孙正川被升为闽南督将,新一军主将丁恒东,被提为粤东督将,苏北陵卫国营统领呼延山接管其辖区。而慕容铎阻碍尔朱大石协助平乱有功,被封江东水师总帅,下辖扬州路采石矶淮东路以及闽南国营,重赏其部…

但负责此次押运漕粮,并立有大功的江东稷山副指挥沈庆之,竟因临战失察导致叛逆险些得逞,被去职,待叔孙承德到任后为泽城城防指挥。

泽城,江东对岸大泽最东靠海的一座渔镇而已。

他以下,霍卫青历中原陈镇川,也被严惩,其中霍卫青调至金陵指挥使陈度部下为一城防都尉,陈镇川历中原因擅入淮左被罚去职离军,永不录用。

以上任命年后生效。

消息传来后,江东自然一片大哗。

因为人人想不到沈庆之等落个这样的下场,朝廷人事任命居然下达到区区一都尉,比如历中原霍卫青等的头上,叔孙承德明明暗中勾结淮左,竟还得以掌管稷山,至于那慕容铎不过是举手之劳,传言中他甚至是被逼迫才不得不如此的,结果他却得重赏?!

有心人从中看出,孙正川,丁恒东已被调开,如今韩中正再失稷山,他人在金陵已成空头副都。

如此可见,朝廷这番布置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借机竟将江东最大的一支汉人力量以赏赐之名搞的分崩离析,并借机使国人力量再次得到巩固,比如对尔朱大石慕容铎叔孙承德,两罚一赏,就将南岸金陵淮左一带的国人势力联成了一片,南可防江东汉人北可牵制河东镇汉军。

除非,韩中正不奉诏,不然大势去矣。

一时间江东乃至整个大燕,但凡知晓其中关键的人都在看他,其中更有流言说,朝廷的命令下达前,韩中正就暴怒不已,因为江东淮左此战并非他的主意,纯粹是那沈庆之贪功所致.

假如真是这样的话,人们就不难理解沈庆之为何在战后月余内只在营内不曾前往金陵半步,更不曾和韩中正有任何公开的接触, 这一阶段,也没有谁见韩中正,包括孙正川等前来安抚他一二,时是新年,沈庆之甚至连姑苏也没回一次,很多人因此认为,沈庆之和韩中正闹翻。

不想,正月刚过,叔孙承德犹未到稷山就任,朝廷竟又下一文,居然调沈庆之前往燕京都护府就职.

需知道,燕京都护府是天子亲军衙门,统领往往为禁卫大将,直属陛下掌握,该衙下辖禁军,内卫,和宗人护卫等,在国朝早期,根本只用国人功勋子弟,到了近代国人颓废后,才渐渐允许招些汉人文吏打杂,这征召武将还是开国以来的头一回.

朝廷这个命令一下,尔朱平都吃了一惊,他立即亲自将此调令送到了丘林德手中,丘林德一看,也忍不住想,朝廷这是生生要废了韩中正吗,作为知情人的他明白,在上次大战后,韩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