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2 / 6)

加入书签

我们是想着这个目标进发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就……

尽人事就好晓生质问美国妻子,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构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晓生同志,你的出场表现,从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后的妥协退让于现实就说明了你太天真,以为自己有弥合这巨大文化鸿沟的神力,待发觉现实残酷时却闭上眼睛让现实来安排你的选择我们不应苛责这些海外奋斗的华裔才俊们他们在拼杀中已肩负太多的责任重担,面临被现实恶作剧地摆弄要求做出那“经典”的几难选择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个?他们闭眼抓阄式的选择可以理解

我于此并无恶意针对这一群体来进行菲薄,我只是想说是现实恶作剧的摆弄还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从来不认为两个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无事于一个家庭,若现实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为同一文化中人了《结婚时代》里有一句经典的老妈对女儿说的台词:“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嫁给他,就嫁给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重诠释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么?是两个人的事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不仅仅是两棵树上的叶子相遇了,就可以潇洒地弃树而去,毫无瓜葛地重立门户生根发芽为的一棵树么?估计难难到会忘了根在何处所以与其去面对那几难的选择,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选择文化鸿沟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弥合,只是若其背后深藏了家庭与个体的矛盾时,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简单了

二孝道的永恒思索

场景一,晓生在狱中抱着父亲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奋斗那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有个家庭,然后接您来享几年清福,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场景二陈太太跌坐在石阶上痛哭:人老了没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纪了还受年轻人摆弄我们就那么为老不尊?

场景三,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推手》给我们摆出的不仅是文化鸿沟的分歧,严峻的是对何谓孝道的反思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此作出了探讨,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对父母尽孝道,难不成就是供其养老即可?何谓让他们享清福呢?我时常听到和看到很多人身体力行地去让父母将以前没有享受过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档餐厅吃饭、到各地旅游、穿名牌、坐好车……我并不是刻意诟病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行为,我只是想发出一个疑问,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儿女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才是尽孝道?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好,父母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地实现之这毕竟是不错的一种思路,父母需要什么确实应该始终萦怀于我们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发一问,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让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特别是妈妈,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出过远门而如今,我发现即使提供了每月给父母的零花钱,物质生活也优越起来,但是也无法弥补静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几次,我说了要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而事后忘了,妈妈等到很晚才睡下,还小心翼翼发个短信来问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让我懊悔得痛彻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为他们真正需要的?而非给他们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认为他们会需要的因此,孔子才发问,我们也才要自问,同样为养,不敬之爱之,那么尽孝养老与养狗养猫何异?

片中晓生的困惑为何无法两全,陈太太的伤恸为何不能为老自尊,老朱的凄言为何无法共享福,我想谜底皆可以从这什么才是尽孝道中寻得90年代,录像机逐渐被淘汰,有种的介质及影碟机叫做vcd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记得家里刚买vcd的时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当时送了几张盘,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电视电影院录像带之外,这么一张薄薄的光盘也可以看无数电影电视剧

那时候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送的几张碟至少盘盒很精致,金属材质磨砂面儿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几部tw电影

当时的确是小,几岁的样子,自己个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还邀请同学来一起看,但是他们说没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几部tw电影已经忘了名字和情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饮食男女》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电影你看不懂,爸爸妈妈都看睡着了你还在看这一个是电影的神奇魅力,另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十几年之后,李安成了国际大导演已经越来越习惯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来还是他最好的电影

现在再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很多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