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3 / 6)
不懂但是看的很认真的片子你并不认识李安也不认识希区柯克,你甚至没有导演、演员这种名词的概念,电影只是种整体的影像,一种观看别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种启发或者某种个思考的抽象事物当你开始研习电影,懵懂时期给你带来的感受再不会有
直到现在,很多国外导演编剧的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偶尔看到某部不错的影片还会发现原来另一部也是这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万部电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钟大概也就是500万小时你永远也看不完看电影和拍电影永远是两种事情,就想海绵吸水和挤水,并不是吃饭和拉屎
电影的魅力,任何人无法否认,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种集合我不确定小时候的事情会改变一生,那也不是个因为互联网就改变世界的时代ang之前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拿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金奖杯而后却闭目塞听隐忍了六年家庭宅男的生活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本就不时兴高产的导演而言,六年的时光究竟多少烦闷难挨不过转念想来,看完《饮食男女》还是会有些许释然那一道道色泽鲜润味香俱全的菜肴,不是普通的厨艺躬行所能造就的这么说来,ang的蛰伏,也是用心积累的“窥伺”
我不想说王佳芝的多重人格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抑或是……的爱情多么沉郁动人那都是后话了,那都是李安立足于中国影坛开始世故开始圆滑又坚守一点自我品格和骄矜的“处世”作了不错,缱绻的对白,惶惶的压抑,或许这些确令我感怀喟叹,只是比起这部处女作,过于成熟的编排与粉饰,隔岸观火的滋味就越强烈
在ang的意象里,“父亲”这个概念根深蒂固郎雄就是他脑海里父亲的形象标杆《推手》里也是一样父亲住到了纽约的豪宅,物质条件上品内心却孤独无依;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矛盾恶化,儿子晓生却在两人之间踟蹰困惑,力求化解又无法触及根本: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玛莎嫌老父在家打扰她专心写作,父亲为此也很无奈,他只有寄托晓生,希望儿子能够理解他的苦衷郎雄扮演的父亲确实真切到位:古稀老人的沉着淡定,沟通未果的忧愁眼神,面对孙子时的慈爱童真,维护尊严时的不由分说……包括那每一次蹙眉的皱痕,都会令我的心随之揪起
有人说,ang对中国文化太过熟悉了郎雄的步履,是体现了道家根源的特质:从容,中庸,睿智无可厚非,这样的论断足够大气我却想说,ang比起大师像是一位诗人,诗人就有他多的情绪与内在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体温的抵至人性最软弱部位又不忍戳穿制造流血于是会有遗憾,那不过是他太感性了,所以你才可以不痛不痒地评价一句“东西合璧”如果要看文化,单一部《卧虎藏龙》里的打斗就足够你解构中国功夫的了还可供你用些恢宏华丽的词儿
末了,老人和陈太太之间的温情平添了不少暖色张爱玲说,爱情,就是卑微至泥土里的渴求70岁老父业已如此,乍暖还寒处的流转,让我们相信有些东西的确是亘古不变的……
尽管对某些隐喻的刻画还欠火候,风格的定位有些偏颇这样不成熟的片子,还是令我几度泫然平淡之中见真知,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总是能够挥之不去驻于心底,无论年年岁岁东西方文化的抵触与交融描绘的很生动片子的最后,晓生向mar解释……的含义,而聪明的李安则借用了太极拳中“推手”来比喻了中国式的家庭人文概念东方人崇尚含蓄的美与和谐,有进就有退有阴需有阳,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谐和的平衡关系李安早先的电影总是临界于中西文化之间,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揣摩文化间的差异情感的细腻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而后来的《卧虎藏龙》却有点背道而驰的作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玩了一票中国式的美学
电影里除了郎雄、王莱这样优秀的老演员外,还有一个叫做“王野同”的男主角看似很眼熟,后来回想起来大概就是那个前阵子和张卫健、谢霆锋打架闹的沸沸扬扬的家伙,怎么如今又改名叫“王伯昭”???演艺圈永远都是吵吵闹闹中赚取观众的注意力,否则就要沉下去,也是生存所迫,不过观众也麻木,懒得去同情
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段文字:“生活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你能仅凭文字猜得到这是一个中学生所发出的感慨吗?不作评价,可是我想篡改一下:“娱乐圈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的同情心”有点牵强,谁叫我在一边麻木不仁的同时也一边忍不住还要去看什么综艺娱乐呢,难道这就是消费“平衡”?很多情结是为了表达而制造
按这个太极行家,是万不会把他们打一顿还动用警察自己还不走
不过其实这电影远不止是文化冲突,还有我们很多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代留学生很多,国外社会认同非常少夹缝中生存很困难
交际圈仍然是以华人为主
2代人的隔阂,特别是独生女的负担和隐忍在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会凸显压力很大,几乎没有解决办法就是撑下去撑下去磨合再磨合
还有,孩子出国以后,为了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国情结,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