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人山兒屼当安之(二)(1 / 2)
坐着乌篷船过了鸭池河,不过半个时辰之后,就到了开阳马头寨的水东土司。水东土司宋氏在当地的时间比水西土司更为久远,土司府的气派比之水西来也是不遑多让。
而且由于宋氏本身有着汉族的血统,虽然是以布依族为主,族下汉人却也不少,归附明朝的时间更早,所以在各处的建筑之中汉族文化气息更多一些。
一路过来的民居很多是汉族与布依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大多房屋采用汉族民居穿斗抬梁式悬山青瓦顶木结构,但装修则颇具特色,如在左厢前外侧建八字朝门,在堂屋大门外加饰腰门;在窗户和楼上走廊多饰有“万”字图案,是为代表“水车花”或“螃蟹花”,表示对水文化的崇拜,与汉族建筑装饰不大相同。与此同时,在门、窗装饰中又大量吸收了传统汉文化中象鼻、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福禄寿、桃等吉祥图案。
听舍兹介绍,现在水东土司名叫刘赎珠,其夫宋钦原名宋蒙古歹,于洪武四年就归附明朝,得赐名为宋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抚司同知,领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红边、陈湖等十二马头。洪武五年,升贵州宣慰使司同知。也是于洪武十四年去世,因子宋诚年幼,由其妻刘赎珠代袭其职。
刘赎珠也是彝女,和舍兹自幼相识,后来分别嫁入了鸭池河两岸,但是传为一段佳话。在之后两人命运相似,交情更盛。就是这次舍兹能够远赴云南,一去就是小半年,也是这位刘赎珠代为关照着水西的政事,否则奢竹一个未出阁的姑娘遇到这样严重的旱灾无论如何也是应付不过来的。
对于有些事情,马文铭已经彻底的无语问苍天了。以前他看杨家将,里面的十二寡妇征西凄美壮烈。不过那虽然情节好看,但明显是属于瞎掰扯淡系列,当不得真。可自己这一路走来,看到了三个大土司罗婺部的商胜夫人,水西府的奢香夫人和这水东府的赎珠夫人,可是实打实的三个寡妇。这三个彝女眼光之远大,魄力之决断,判断之准确都非一般男儿所能及。想想中原女人的养在深闺,马文铭实在不知道如何说起。
舍兹在家里呆了不过一天,就匆匆过水东来上门致谢。再准备和刘赎珠商议一件大事。
原来今年的旱灾之重,几乎让水西各部颗粒无收,奢竹不但免去了自家官田的租金,还将自家粮仓中的粮食散发接济了不少。如今水西各部竟然有的人家已经到了要吃种子的地步了。
种子是一家人来年的希望,不是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谁都不敢做出如此的举动。吃完了种子,下一步就是卖儿卖女,卖身为奴了。而且土司的粮食也是有限,下面上十万的部族怎么是区区一个土司负担得起的?
但是这赈灾不赈灾另说,就是免除今年的赋税的申请文书递了几遍,也没有半个字的回信。赈灾舍兹焦头烂额之际,马文铭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这个主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工代赈。
与其施粥棚赈灾,为了一碗粥呼天喊地抢破头,不如找一个工程来做,给这些闲散劳动力工钱,这样完全可以两全其美。
马文铭别的知识没有,但是得益于祖国宣传标语文化的普及,“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简单的常识还是有的。
从云南到水西,贵州一地的交通状况实在是不敢恭维。完全可以让人大呼“噫吁戏,危乎难搞哉!”要是官道驿站给力的话,回到水西就完全不用从普定绕道,可以直接从当阳过来,那样可以节省两三天的路程不在话下。
但是在马文铭提出来之后,舍兹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一直不放心,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居于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大军征讨很难,而当地土人也因此很难融入到汉文化之中。
假如要是修通和周边川,滇,湘的通道,在通道上面建立驿站,跨越了关山的隔阻,中原朝廷就不会对这里虎视眈眈,当地的土著也可以更好的得到来自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生产力。
套用外交部的一句屁话就是: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稳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确定了与明王朝的臣属关系。
这个当然是好事!不是小好,是大好!
但是这么一件大好事,不是水西一家土司能够做起来的,舍兹第一个商议的对象就是密友刘赎珠。马文铭作为始作俑者,当然也要跟随着一路过来了。
“舍兹阿妹,你总算是回来了,怎么那个小坏蛋没有跟着过来啊?”
还在马头寨外,就看到了迎接的仪仗,一个彝族的贵妇站在那里,后面拥簇着数十号人,隔着十多步,就听到那位贵妇的浑厚具有穿透力的嗓音。以她的音量,估计她老公当年就是在鸭池河对门打麻将,也能够听得到她叫他回来吃饭的声音。
没等舍兹答话,这位女高音突然又道:“这位远方而来的客人,莫非就是英勇善战的英雄马将军?是什么风把你吹到了水东的山寨?”为了表示热情,刘赎珠提高了声音,用速度极快,但唱歌般悠长的汉语问道。
刘赎珠和水西的人事极为熟稔,有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