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张文休长安访贤(1 / 2)

加入书签

安录山设宴款待张文休,意在和张文休拉近关系,好把渤海国收拢为反唐的助力。当安录山饮下第三杯酒,突然向前一扑伏案大睡。张文休只当他真的醉得不省人事,便起身离去。其实安录山根本没有醉。他在酒桌上一时xing起口出狂言,说出了清君侧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安录山是个非常狡滑的人,他话一出口,立刻就省悟到这是杀头的大罪。虽然面前这个目击者是渤海国的使臣,不至于向朝廷去揭发检举,可是毕竟遮掩过去才更安全,于是就假装滥醉,伏案大睡。次ri,范阳节度使的卫队护送张文休这一行人赴长安。安录山对张文休放心不下,借送行之机再次掩饰。

安录山向张文休说道:昨ri本帅喝得酩酊大醉,让张相国见笑了。本帅一定是酒后失态,说了许多醉话,请张相国不要当真。

张文休也就顺水推舟,笑道:昨ri张某也是醉得不省人事,都说过什么话,现在一句也记不得了,也请安大帅不必介意。

两人心照不宣,相视大笑。

张文休这次入唐是专程护送大宏临入侍,即没有携带国书,也没有携带贡品,到了长安,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不向鸿胪寺报号,径直来和大宝方联络,让大宝方出面安置大宏临。大宝方已经入侍八年,对长安官府办事程序和国子监规章了如指掌,没费多少周折,就把大宏临入侍和入学等事宜安置妥当。叔侄两个在国子监的馆舍中同住一室,就好象家长带着孩子来长安求学。三天之后,大宏临正式插班上课。

张文休见大宝方把一切都安排得细致周到,把心放下来,才有心情和大宝方说起家常。

大宝方离家离国八年,很想回国,向张文休问道:不知文王基下何时能召我回国?

张文休安慰道:基下也很想让三王爷回国辅政。现在大宏临来入侍,按理说你就不必再留在长安了。可是大宏临还需要你来照顾,总要再过五六年,你才能回国。

大宝方道:我晚几年回国也可以,只是ri夜思念亲人,有些难过。现在有大宏临来作伴,我也可以安心了。

张文休毕竟是渤海国大内相,对长安形势极为关心,问道:你在长安多年,对朝中大事有什么见闻,向我说一说。

大宝方道:长安新闻极多,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完的。我上年除夕夜到宫中担任侍卫,见到了玄宗皇帝和杨贵妃。过去听人说杨玉环是迫不得已才应召进宫的,心想她一定是凄楚可怜。可是侍卫那天亲眼见她和皇帝亲密无间,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才知道先前的流言都是谣传。

张文休笑道:大唐国是一夫多妻,皇帝可以有许多妻子,天下的女子都可以任他选择。一个女子被选进宫,做皇子妃还是做皇帝妃就由不得她自已了。现在她摆脱了一个庸碌无为的轻浮皇子,遇到了一个多才多艺又多情的皇帝,自然会很开心。听说她的兄弟姐妹都飞黄腾达了,可是当真?

大宝方道:确实当真,三个兄弟都当了大官,三个姐妹都成了诰命夫人,就连李白和安录山都沾了她的光。

张文休道:我见过安录山,那是个野心勃勃的豺狼,早晚要惹出大祸的。

大宝方笑道:别人暗地里也都这样说,可是杨玉环收他做了干儿子,他就不断地加官晋爵,成了最得势的边关大帅。

张文休笑道:安录山的年龄可能比杨玉环的父亲还要大,竟然认作母子,真是天下奇闻。安录山卖身投靠是为了寻求靠山,杨玉环是为了什么呢?李白是旷世奇才,不会卖身投靠权贵,不可能做她的干儿子,怎么也沾了她的光?

大宝方道:李白可比不了安录山了。先前杨玉环喜欢李白的诗歌,李白就很风光,常常醉酒入宫,皇帝不怪,无人敢惹。自从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比做汉成帝的美丽皇后赵飞燕,事情就不妙了。起先杨玉环听说赵飞燕是美妙无比的舞蹈仙子,还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高力士告诉她说,赵飞燕下场可悲,是被处死的,杨玉环就恨起李白来,连皇帝也跟着变了脸se。最近听说他又要浪迹江湖了。

张文休感慨道:李白写的蛮文诏书,震动渤海国。文王就是看了那道诏书,才一怒之下斩了高海清。这是个奇人,要是能到渤海国去,一定可以担当辅国大臣。

大宝方笑道:姐夫这样崇拜他,我就给你们牵扯个线,让你们相识。

张文休大喜道:你能有这样的本事,还等什么,赶快去办!

大宝方笑道:我哪有这样的本事,是我的老师崔宗之和他是莫逆之交。请崔老师给你们引见,一定能成。

崔宗之和李白都是长安有名的酒中八仙中的成员。大宝方和张文休去拜访崔宗之的时候,崔宗之正和李白对酒当歌,高唱老朋友贺知章的新诗<回乡偶书>。那歌中唱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也是酒中八仙之一,他一年前告老还乡,做了道士。这首诗是他从家乡寄给长安朋友的。李白此时正要走上还乡之路,读了这首诗更是百感交集,就和崔宗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