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0 章 遇奇人使臣出家(1 / 3)
渤海国使臣大能信的使命是护送大唐钦差归朝。把钦差殷志瞻平安护送到长安,使命就算完成,就可以回国了。可是大能信却不想回国,他很想像同来的入侍王弟大启泰一样留在长安求学。他向殷志瞻说出求学的愿望。殷志瞻爽快答应,并亲自安排他进入国子监上学。
大能信虽然进入国子监上学,却只是个旁听生,不必像大启泰那样恪守学规,他就经常出去拜访长安的文人雅士。这天来到长安大相国寺游览,见寺中有许多文人雅士留下的诗文册子,就请和尚给他行个方便,让他把这些册子上的诗文抄录下来。和尚把他引到后院,让他坐在树下慢慢抄写。
抄了一个时辰,有个五十多岁的布衣花发居士从房中走出来散步,边漫步边唱道:
彭蠡天将合,姑苏在ri边。
宁亲候海se,yu动孝廉船。
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
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
大能信听出这是李白诗《送渤海太守王孝廉》。王孝廉本是渤海国文王大钦茂的长子大宏临的伴读书童,陪大宏临王子来长安求学,遇上安史之乱,大宏临辗转归国,却把书童王孝廉留在大唐荆州。后来王孝廉回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并且在安史乱后考中进士。王孝廉要求回国效力,大唐皇帝就封他四品渤海太守虚职,好让他回国后按级录用。王孝廉回国时重访荆州,再顺长江东下,途经当涂时,去拜访病中的诗仙李白。李白当年曾和大宏临同在永王李?军中效力,并且结为忘年之交,得知这位王孝廉太守原来是大宏临的书童,就送给他这首诗。王孝廉陪伴李白,直到李白去世,深为诗仙李白的不幸遭遇而悲愤,就毅然放弃归国,重返长安,为李白辩冤。后来就没有人知道王孝廉的下落,只有这首诗传到渤海国。
大能信就上前打招呼道:打扰前辈了。在下是渤海国学子大能信,想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请你再唱一遍好吗?
那居士兴奋道:原来你是渤海人,真是奇遇了!你喜欢这首诗吗?
大能信道:这是诗仙李白写给渤海太守王孝廉的诗,渤海人都喜欢。
那居士道:那就请到我房中来,我抄录了送给你。
大能信随居士来到房中,只见案上地下全是书册,有数百册之多。大能信趁居士录诗之际,把那些书册信手拿来观赏,发现都是抄录的李白诗,不禁暗暗称奇。
不多时,居士抄好了诗,说道:请渤海学子雅正。
大能信伏案一看,居士写的是一篇苍劲有力的颜体书法,开头是:
录诗仙李白《送渤海太守王孝廉》诗。
接下来就是他刚才唱的那首诗。再接下来末尾两行的字迹让大能信惊诧不已,那两行写的是:
长安大相国寺寄居之渤海人王孝廉
录于大唐元和五年三月二十ri。
大能信惊问道:前辈就是渤海太守王孝廉吗?
居士笑道:正是。
大能信道:渤海人都说你失踪了,原来却是在这里隐居。
王孝廉道:也不是我有意隐居,是为了整理李白诗文,在这里寻个清静。
大能信道:这满屋子的书都是你写的吗?这要写多长时间啊?
王孝廉道:我收集了上万首李白诗,先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再按诗体类别整理,又按诗文内容整理,反反复复整整花了二十五年时间。
大能信道:我本是渤海国康王派来护送钦差归朝的使臣,因为求学心切,就留下来了。可是国子监没有我的正规学藉,让我很是苦恼。今天有幸遇到王老前辈,就像迷途中遇到指路明灯。我要拜老先生为师,专心研读李白诗文。请老先生接纳。
王孝廉道:你姓大,是渤海国王族吧?你父亲是谁?
大能信道:是渤海国前任左相大廷方。
王孝廉笑道:这就更巧了,我父亲是渤海国前任右相王新福。不过我父和你父却不是一路人。
大能信道:前辈说得不错。我父是废王大元义的亲信,你父是文王大钦茂的忠臣。现在是康王主政了,我们都应该做康王的忠臣。
王孝廉道:你有这样的胸怀和见识,也很难得。我就收你为弟子了。
大能信从此离开国子监,和王孝廉一起住在大相国寺,向王孝廉学习李白诗文。二年后,大能信已经是颇有造诣的诗人。
大能信虽然是做了王孝廉的弟子,二年来努力攻读李白诗文,却又被寺中念佛诵经之声所吸引,常常跑去听和尚唱经,成了佛堂上的常客。王孝廉见他与佛有缘,也就任他随缘。
大唐贞元二十年,ri本国桓武天皇派出第十六次遣唐使,送一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到大唐求学。其中有两个和尚,一个叫空海,一个叫最澄,还有贵族青年桔逸势。空海和桔逸势随ri本国大使藤原葛野麻吕乘第一船,最澄随副使石川道益乘第二船,判官高阶远成等乘第三船。三艘大船从长崎港出发后,本想直奔山东登州,不料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第一船漂到福建,第二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