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腊廿日辽军誓师(2 / 2)
征渤海国可能是决定此生荣辱的关键一战。征突厥、征回鹘、征流沙,征党项,都很艰难,可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你看朕是不是老了?
肖平笑道:陛下不过是半百年龄,比西周的姜尚可年轻得多了。天下未定,不许言老!
阿保机笑道:朕忽然觉得留恋皇宫,仔细想想其实是不愿离开你,也不愿离开倍儿。
肖平笑道:这还不好办,我们全都随军行动,陪你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去过年!
阿保机大笑道:皇后说到朕的心里去了!朕想的就是这个!这次要全军出征,满朝出动,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把最宝贵的东西都带在身边,就不怕东征旷ri持久,也不怕李存勋来捣我老巢。
阿保机历次出征都是让太子监国,留下足够的兵力来保卫后方都城,这一次他一反常态,不仅全军倾巢而出,而且让皇室人员和文武大臣全都随军行动,摆出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架势,似乎这一战不是我亡渤海国,就是渤海国亡我。狭路相逢勇者胜。阿保机显然是要在气势上先胜一筹。
公元二百二十五年,干支乙酉鸡年,腊月中旬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ri,阿保机在临潢府如开誓师大会,宣布东征渤海国。皇后肖平,太子倍,皇次子德光,全都随军。政事令韩知古,枢密使康默记,左仆she韩延徽,也都随行。发兵五十万,号称百万,旗幡招展,金戈铁马,浩浩荡荡,冒着大雪,踏着冰凌,向辽河开来。
阿保机和文武大臣在中军大营,行军百余里之后,他突然下令三军缓缓前进。他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心情有些沉重。他把太子倍召到身边来,说出自己的忧虑,想听听太子的意见。这是太子第一次随军行动,阿保机有意要让太子多参与决策。
阿保机道:渤海国原有常备军十二万,又扩招新兵五万,总共有十七万,这十七万渤海军,都是jing锐之师。过去海东各部中流传一种赞美渤海军的神话,说渤海勇士三人抵一虎,又说渤海骑兵若上万,横行天下无阻拦。可见渤海国十七万jing锐部队不是可以轻易被击溃的。而我军号称百万,其实只有五十万,这五十万人马当中,有二十万是刚刚征服的异国人马,战斗力肯定不强,其余三十万虽然是我国自己的部队,可是真正称得上jing锐之师的也不过十五万而已。现在是拿十五万辽国jing锐部队,去和渤海国十七万jing锐部队作战。你认为我军有必胜的把握吗?
太子耶律倍道:儿臣以为,苦战是肯定的,胜战的前景也不容乐观。可是此战是必须要胜的,这就必须要有一番出奇致胜的谋略。父皇应该和大臣们再详细谋划。
阿保机道:如果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难题,可以和大臣们商议,军事上的难题只能由自己来思索。尤其是心中担忧的事情,绝不能泄于臣下,否则军心必乱。
阿保机虽然气势汹汹地发动了东征,可是大军越是接近辽河,他的心情越是紧张,他发现自己还没有谋划好。他刚才还想和太子商议,现在突然改了主意,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他心中的忧虑,免得乱了军心。他必须独自想出妙计。
大元帅耶律德光在前面指挥人马前进,正行之际,突然从中军传来圣命,要三军缓缓行进。德光心中疑惑,立即回马来向阿保机请示道:兵贵神速。父皇为何让大军缓行?
阿保机指着羊皮地图说道:朕也想急行,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急行。
德光把马鞭往图上一指,说道:取道辽州,直扑夫余。这是最近的路线。
阿保机却沉吟道:最近的路线,也是最险的路线。夫余府必有重兵防守,你有把握突破吗?
德光道:我军所向披糜,突破夫余自然不在话下。
阿保机道:朕只怕骄兵必败。你且不要急于攻夫余。朕要先放两股烟幕。你把曷剌和阿古立叫过来。
德光催马去不多时,就把两位先锋大将曷剌和阿古立带到皇帝驾前。
阿保机道:朕命你二将各带一万人马,一个去攻辽阳县,一个去攻莫吉府,打着朕的旗号,急行军前进,务必要在腊月廿三ri准时发起攻击,不许早,也不许迟,胜败可以不计,但攻势务必要猛,要让敌军以为是主力大军来攻。
二将领命而去。阿保机再对德光下令道:你带主力大军直扑夫余,要控制行军速度,不要过早暴露,腊月廿五夜间准时到达夫余城下,连夜实施包围,然后不遗余力,猛烈攻城,力争速战速决。
耶律德光应一声领旨,打马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