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舰队决战-中(3 / 3)

加入书签

翼机变成了单翼机,把气冷引擎改成了液冷引擎,而且飞行速度一下子比它的同类前辈飙升了60%!!达到了时速370公里,这好歹让“梭鱼”的生存能力方面比“剑鱼”暴增了数倍。至于火力方面,“梭鱼”虽然也和“剑鱼”一样只能挂载1条750公斤的鱼雷,但是因为改进了弹药仓和挂架,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鱼雷或者同等重量的炸弹,让这款鱼雷机有时候还能客串一把轰炸机的角色。

这款战机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要道1940年12月才会正式量产入役,距离现在还有5个月,不过由于维勒安殿下的蝴蝶效应,加之英国在维勒安的一系列小动作中也是间接受益国,所以该项目的研发投产得以提前,两个月前,以一批小批量的测试型就已经生产出来投放部队了,准备在测试中收集改进经验,没想到现在却赶上了和德国人的海战。

此时此刻,8架“梭鱼”一共使用了3种载弹模式,分别使用了鱼雷、750公斤航空炸弹和100公斤航空炸弹*6枚三种挂载方式,以测试武器效果。

英国人的鱼雷机群选择了一个看上去舰艇数量相对单薄的方向,分成几股冲向德国人的2艘m级轻巡洋舰和1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因为在远距离上遭到的拦截较少,每波只损失了2~5架飞机就进入了末段俯冲投雷的距离,英国人共计成功对德舰投下14条鱼雷。两艘轻巡各遭到4枚鱼雷的攻击,而重巡则受到6发鱼雷的集中攒射。

重巡“吕佐夫号”由于鱼雷射角密集、投放距离多在800码以内的极近距离,虽然尽了最大努力闪躲,仍然被击中3枚鱼雷,彻底失去了航行能力——其中2条为英军“梭鱼”式鱼雷机所投放。该舰随后在英国人的第三波攻击中受到了集中饱和打击,最终在海战结束的时候以中6发鱼雷、3枚750公斤级炸弹的伤害后沉没,成为了当天海战中德军沉没的最大型的战舰。

m级轻巡两舰中,1艘完全躲过了英国人的4枚鱼雷,另一艘“慕尼黑号”由于其中一架投雷的“梭鱼”鱼雷机一直冲到距离德舰400码的自杀极限距离上才投雷,结果躲无可躲被击中,舰体大量进水倾斜失速。

可以说,第二波中英国人取得的成果中,绝大多数都是靠那8架“梭鱼式”鱼雷机混杂在大机群中下黑手取得的,而龟速残破的“剑鱼”除了蜂拥而上争取战果之外,实在是乏善可陈。

不过,英国人的好运也就仅限于此了。在英军第二波机群堪堪投完鱼雷,德国人的fw-190a和fw-190g机群就赶到了战场,投弹后的残余英军战机慌忙撤退,“管鼻燕”战斗机也死命拦截,无奈寡不敌众,性能也远不是fw-190a的对手,最后,连同德军防空舰炮的杀伤和后来赶到围歼的fw-190a,英国人的第二波机群48架作战飞机一共被击落40架,只有8架逃回了舰队,德国人仅损失2架fw-190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