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男人的决战(3 / 5)
穿甲弹动能是与炮弹质量成正比,也与炮弹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对穿甲动能的帮助更大。
但是英国人和米国人在几十年来的战列舰主炮发展上一直都的是重弹路线,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一直都是赌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战列舰炮战的交战距离一定会越来越远,到时候,轻弹在远射程上失速明显、动能下降明显的劣势也就很明显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坎宁安把远战当做了英国人赖以取胜的法宝,把近战归纳为了德国人诱敌的毒计。
不过就像是专门为了打坎宁安的脸,这种战况仅仅僵持了七八分钟,德国人在经过二十多轮的炮击、对每艘目标战舰打出200发左右的炮弹后,德国人终于连续开张了。
“伊丽莎白女王号”在3点52分和54分先后被“俾斯麦号”的2发16.5寸穿甲弹击中,被炸毁了机库和防空指挥塔;“巴勒姆号”更惨,在截止到同一时间时,一共被“提尔皮兹号”打中了4发穿甲弹,前甲板被炸穿,上浪严重,b炮塔被一发击中正面防盾的穿甲弹打坏了转动座圈和输弹井,失去了战斗力最新章节。万幸的是因为距离太远德国人的炮弹动能没能穿透“巴勒姆号”的炮塔正面装甲,否则的话,就不仅仅是座圈炸毁那么简单了。
“复仇号”、“决心号”也各有损伤,只是因为德国人的3、4号舰进入战场较晚,校准射击完成的比较慢,所以战果暂时还不大。
与德国人的高效相比,英国人在这个交战距离上显然有点抓瞎,直到4点整为止,反而是只有最晚进入战场的“黎塞留号”和“罗德尼号”稍微找到了点感觉,打出了跨射,其他5条战列舰除了浪费炮弹什么都没干成——其实这还是得益于这两条战舰完全没有干扰他们的对手,可以专心开炮,而且因为其都选择了主炮塔全部前置的布局,火炮非常集中,着弹点观测上也相对容易和精准,校准射击的综合效率较高。
真正让坎宁安下定决心发动冲锋的事情发生在4点刚过的时候。位于舰队第4位置的“复仇号”战列舰终于在德舰“毛奇号”的又一轮炮击下被命中2发,其中1发打中了其中一座炮塔的顶盖,把主炮塔彻底击毁;另一发则击中了主舰桥上不,把11英寸装甲包裹严密的司令塔直接炸到了海里。
司令塔的装甲防护是仅次于主装甲带最厚实部位的,参战的伊丽莎白级2舰和复仇级2舰都是13英寸的主装甲带、11英寸的司令塔防护。德国人的炮弹可以在这个距离上硬生生把这些重点防御的部位咋金海里,显然远战也并不能给那些轻型的战舰以防御上的心理安慰了。
“命令除了已经形成跨射的‘黎塞留号’和‘罗德尼号’继续保持原航速航向进行效率炮击,其余4艘战舰战舰左舵25°、‘约克公爵号’左舵45°,加速到22节,争取拉进距离,摆脱效力射击。”
快速改变交战距离,是敌舰在进入效力射之后短时间内摆脱的一种办法,尤其是变相变速的航行,往往能让敌人不得不重新把炮弹射速降低到校准射击阶段,重新捕获双方的距离。
但是代价也很明显——那就是己方之前校准射击积累的数据也会变成一张废纸。但是鉴于德国人在这个距离上已经很有心得,而自己人的5条战舰连跨射都没打出,显然快速突进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了。
调整阶段的战斗持续到了4点15分,在此阶段,英国人突前的5艘战列舰只有前主炮数量较多的‘约克公爵号’取得了一个战果——在15分钟的接近战中把1发14英寸炮弹打在了‘毛奇号’的甲板上,摧毁了防空指挥塔和一些副炮位。而进入效率射后的“黎塞留”和“罗德尼”则非常神勇,在30000码上连续5发炮弹分别击中了‘毛奇号’和‘罗恩伯爵号’,让“毛奇号”损失了舰尾的2座主炮塔,火力强度顿时衰减了一半。
当然,保持航向、航速的德国战舰也不是吃素的,在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的帮助下,英国人调整航速航向的信息很快就被充分收集、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形成了对弹道的修正指令,在这15分钟的时间里,德国战舰一共击中了英国舰队不下10发16.5寸穿甲弹,给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15分钟的弹药交换后,双方舰队的交战距离也从30000码打到了22000码,炮弹落点的入射角则从40°降低到了32、33°左右。在这个距离上,“伊丽莎白级”和“复仇级”的主装甲带已经进入了被“俾斯麦”级的16.5寸主炮轻易击穿的程度了,但是反之伊丽莎白那短管的火炮则完全没有效果。
“司令官,不能在继续前进了,再前进的话,德国人对我们的伤害效果就非常明显了,到时候就绝对不是挨上七八炮都能不丧失战斗力了。在现在的距离上,德国人的穿甲弹可以很轻松击破13英寸的装甲钢,我们的4艘老式战列舰在这个距离上很容易就会被摧毁。”
“那又如何?我们的伊丽莎白等级别的战舰主炮倍径数只有42倍,停在这里也只能是只挨打不还手,不如继续加速突破到可以互相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