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男人的决战(4 / 5)
穿主装甲带的近距离上——不过‘约克公爵’、‘黎塞留’和‘罗德尼’这三艘拥有15寸装甲带的战舰可以保持现有的间距,防止距离过近损失过大。在这个距离上,德国人应该很难对它们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坎宁安下达了这条指令的时候,那4艘老式英国战列舰的命运也就被决定了,后面的炮战过程无非就是长达45分钟堂堂正正的炮弹交换,拼的都是速度和精度,再无花巧可言。
4点22分,“复仇号”在冲到距离“毛奇号”17000码的距离时,终于被累计超过40发16.5寸重炮炮弹击中,千疮百孔的舰体再也承受不住撕裂的打击,被炸穿主炮弹药库后彻底沉没,7分钟后,老而弥坚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不过它的战斗更为激烈,一直冲到14000码的近距离上,与“俾斯麦号”交换了20多轮高效率的炮弹。
“巴勒姆号”和“决心号”暂时躲过了最后的一劫,他们幸运地在舰体被洞穿、动力大损之前,就已经被德国人摧毁了全部主炮塔和上层建筑,所以德国人不得不暂时调转有限的炮火力量转过去对付那3艘一直躲在远处疯狂输出没有挨打的英国战舰,任由那两条破船仍然像死鱼一样漂在海上。
德国人在这一阶段中的状况也是绝不好受的,英国人转入不计生死的猪突猛进之后,4艘英国战列舰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着德舰猛冲,只用舰首对敌的4门主炮轰击德舰,在较近距离上,因为弹道相对平直,这种做法也让英舰的中弹截面变小了,因此德国人在命中率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一旦英舰舰首两座主炮塔全毁后,他们才会调回船身到一个相对较小的夹角上给后方炮塔让出射击角度。
德国舰队在这一时期内的中弹数量大大增加,4条战舰共计被超过30发主炮弹击中,遭到3舰集中打击的“毛奇号”陷入了全舰大火之中,4座炮塔和指挥舰桥全毁,“俾斯麦号”也只剩下“安东”炮塔的2门主炮还能使用。另外两艘情况相对较好的“提尔皮茨号”和“罗恩伯爵号”则分别剩下3、4座主炮。
英国人的42倍径15寸炮和45倍径14寸炮不足以击沉德舰或者对主装甲带保护区域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在让德国战舰失去战斗力方面是绝无问题的。
坎宁安的算盘打得很好:就算暂时的战沉交换比上比不上雷德尔,但是在火力输出能力的交换比上自己目前是占优的,只要德国人的舰队失去火力输出能力,就算到时候自己还剩2条船能漂,但是只要有火力和动力就可以确保抵近了把德国人失去战斗力的军舰报销掉。
当然,雷德尔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在此刻的战场上,已经失去了火力和动力的“巴勒姆号”、“决心号”和德国人的“毛奇号”已经成为了一笔巨大的赌注和诱饵——哪一方先认输逃跑,哪一方就不得不丢下目前战场上己方已经被重创失去火力、动力大损的战舰。
坎宁安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撑到最后,吃掉“毛奇号”,同时把失去战斗力的“巴勒姆号”、“决心号”拖回家。
可惜的是,最终的转机在4点50分出现了,当时,德国人最后的主力“罗恩伯爵号”连续2发16.5寸炮弹击中了“罗德尼号”高出的2号主炮塔,硬生生啃穿了它高耸于其他两座炮塔之上的座圈,在剧烈的大爆炸中,“罗德尼号”的船头立刻开始下沉,而主炮集中布置的恶劣后果开始显现——一旦主装甲带上的某个要害被重炮击穿,很快就会让战舰失去全部火力。
这一打击成了促成坎宁安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法国人的“黎塞留号”也是8门主炮全部前置的设计,而且更危险的是,它只有两座直接背负式设计的炮塔。加之15分钟前刚刚收到的为航母护航的战巡编队与德国人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交火的消息,坎宁安只能不甘地选择了撤退。留下十几艘轻型的高速驱逐舰和巡洋舰断后发起鱼雷冲锋,吸引德国人的火力,自己带着受创不重的“约克公爵号”、“黎塞留号”和重创的“罗德尼号”撤退。
是役德国人的“毛奇号”战列舰在英国人的集中打击下,最终被超过40发战列舰主炮炮弹击中,火力、动力全毁,全舰大火不息,但是犹然撑着不肯沉没,最后在英国人发动敢死突击的4条轻巡洋舰、12条驱逐舰的冲锋下,由于近防火炮火力不足、支援友舰不及接应,遭到英国人在4000码~5000码的远距离上密集发射鱼雷的打击,因为没有闪躲动力,最终中雷15条沉没,在鱼雷冲锋中,英国人1条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被德国人的护航战舰舰炮击沉,德军方面沉没1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
剩余3艘幸免于难的德国战列舰中,“俾斯麦号”受损最为严重,上层建筑与炮塔全毁,主装甲带以外的其他舰体部分严重变形,最终由相对完整的“罗恩伯爵号”拖曳回了基尔港;“提尔皮兹号”虽然也火力全失,但是好在所有蒸汽锅炉和中央主轴的蒸汽轮机没有受到损伤,自行开回基地。
英国人的“巴勒姆号”、“决心号”在友军舰队撤走、鱼雷冲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