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血腥之路-中(1 / 4)
虽然正面突击消灭德军突出部的战法并不是什么优秀的战略战术,可是朱可夫目前为止还没得别的选择。赫普.奥卡哈勃是必须要拿下的,斯大林也不会允许为了让苏军少死几万人就让后面的百万大军都得渡过莫斯科河或者梅塔湖来执行后面的作战任务。
幸好,朱可夫手头的人命还够用,而且他也可以预见到这样非打不可的硬仗不会太多——突破了这里后,到莫扎伊斯克之间就没有任何明显的地理障碍了,而莫扎伊斯克身后,更是有100多公里相对薄弱的战线,即使这座城市在莫德尔的悉心经营下暂时难下,在雪原中迂回切割,包围德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肯拼归肯拼,自然规律还是需要人人遵守的。在朱可夫铁血的继续进攻下,苏军预备役第3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的主力在赫普.奥卡哈勃地区被消耗殆尽,最终在新年到来后才攻破这处缺口,进入到攻击莫扎伊斯克的宽阔地带。
两个预备役集团军二三十万的新兵兵力基本上非死即伤,一个完整的士兵都找不出来。再算上此前莫斯科地铁网络被德军空袭毁灭时苏军战斗人员的损失,以及临时拼凑榨出来的人马,莫斯科战区的苏军武装人员总数下降到了180万左右——当然,这个数据还不包括女人和伤员。
“莫扎伊斯克是德国人重点固守的据点,要想直接攻下难度颇大——而且这座小城市沦陷的时间,正是斯大林同志因为弗拉索夫叛变而气晕过去的日子,我们的《0428号训令》还没来得及颁布实施,所以莫扎伊斯克的城市建筑和物资情况保存也比较良好。在寒冬季节让我军部队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野外行军攻击德国人以逸待劳过冬物资充足的城市,只怕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这就是华西列夫斯基在前方部队拿下库宾卡和赫普.奥卡哈勃防线后提出的忧虑,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的老成算策了。
“我知道你的意思——赫普.奥卡哈勃防线被突破后,德国人在莫扎伊斯克一代的防御已经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而且只有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这一条铁路是这个突出部最值得依赖的后援路线。理论上,我们确实可以学习德寇的博克元帅离任前用了半年的老办法——zhong yāng突破不利就改用两翼包抄,两翼包抄不利后再用zhong yāng突破,毫无新意倒也效率明显——可是现在,我们如果只是照搬这一招的话,很难解决剩下的战斗。”朱可夫对于华西列夫斯基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还更加深入地阐述剖析了敌人可能的应对,“如果我们要从两翼的野外地带突破德军的松散防御,最终切断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铁路,合围莫扎伊斯克的莫德尔所部的话,你想想,以德军的韧性,在城内物资充足的情况下,莫德尔铁了心据城死守,可以撑住多久?我们又需要投入几倍的兵力去围城?莫扎伊斯克在德军手中,也就意味着我们派往敌后的包抄部队物资补给无法进行任何大规模高效率的补给,也许只能依靠雪橇,部分路况好的地方可以使用卡车,其他书友正在看:。我们派出50万大军去合围德国人20万军队,和德国人拼物资消耗,这对于目前莫斯科紧张的过冬物资水平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
“难道你还要继续用人命——我是说你难道还要依靠士兵的英勇无畏去解决战斗么?”一种不详的预感窜上华西列夫斯基的大脑,似乎想见了数以十万计的虹军战士倒在冲锋的途中。
“不是这样的——我的意思只是,德国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们就是希望用小股兵力牵制我们的大部队,让我军一直疲于奔命,最终抓住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时机让以逸待劳的德军大部队发动反击,把我们打垮,打崩——那么我们就偏偏不能让他们如愿。我们在试图包围莫扎伊斯克的20余万德军的过程中,不仅要让这20万莫德尔亲率的德军疲于奔命,也要把德国人的后续部队调动起来,我们动50万人,德国人就要动100万人,那样我们才有可能最终依靠虹军战士坚毅的耐力和对补给不足的忍受力拖垮德国人。”
如果有后世的军事理论家在场,一定会感慨这难道就是机械化波动进攻理论的渊薮么?虽然此时此刻,这个战略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时候,它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不够,让一种高富帅的作战理论被打成了吊丝拼人命的战法。
机械化波动进攻理论算得上是朱可夫最大的军事理论贡献,它是一种发展自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战略理论和德国人闪电战理论的产物。兼具了德军擅用集中突破和传统大纵深战略理论对于人海和兵力集中运用方面的优势,实现最大范围内把敌军调动起来,最大范围疲惫敌军主要兵力,最终在持续重压下击垮敌人。
约瑟夫.耶律.斯大林的徒子徒孙毛敬瑭麾下诸将也对朱可夫这一战术的简化版本掌握地不错,往往可以用五十万军队调动起上百万敌军,依靠己方部队对运动战的耐受韧性高于敌人的少爷兵拖垮敌人。
“所以我的计划是——在向莫扎伊斯克背后突破的同时,我们要在多个方向上同时发起牵制性进攻——比如选取南面的图拉作为另一个突破点,又或者是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