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战略(15)(2 / 2)
明而治军严格,将帅智勇兼备,即使秦国不大举进攻,只要占据了常山之险要地带就可以使天下都受到威胁,因而天下各诸侯国谁最后臣服于秦国就必定会遭受亡国的厄运。那些主张合纵的人,与主张驱赶羊群来进攻猛虎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虎与羊谁强谁弱的形势一看就明了。现在大王不与猛虎亲近却与群羊合纵为一,因此臣私自认为大王的做法有过失。
普天之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大强国交锋,其势不两立。大王如果不与秦国亲近,秦国的军队攻下宜阳那么韩国与其上党之地就被阻绝,秦军进攻河东攻下成皋,那么韩国就必定会臣服于秦国,而魏国也一定会闻见而亲近于秦国,到时候秦国从西边进攻楚国,韩国和魏国从北边进攻楚国,那么楚国就面临亡国的厄运了。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聚集起众多弱小的国家来进攻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他们并不认真估计敌国的情势而轻易发起战争,这些弱小的国家本来就很贫弱然而却连年不断地发起战争,这就是使国家危亡的做法。臣听说,兵力不如敌军的就不要向敌军挑战,粟米不如敌国的就不要与它打持久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夸大言辞,只向各国君主说些好听的和有利的话,却避而不谈合纵的害处,以致于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的进攻。”
张仪分析说,秦国已经占据着楚国西北方向上地势险峻的巴蜀之地,因此秦国完全可以以此为基地派遣大军大举进攻楚国,而如果秦国真的这样做,那么秦军可以乘船载着充足的粮食顺江水东下,虽然中途遥远,但是秦军一天行三百里而只需要十天就可以轻松地抵挡距离秦国有三千里之遥的楚国腹地。那么楚国的黔中、巫郡也必定会被秦国占有,三个月内楚国就面临着亡国的厄运,但是楚国想要等到诸侯各国的援军恐怕要到半年之后才兑现,因此合纵各国是难以救援楚国的,期求弱国来救援却忘掉了强大的秦国随时都可能进攻的祸患,因此他替楚王感到不值。
“秦国之所以许久不出函谷关向中原进攻赵、齐两国,就是因为秦国这些年在暗地里制定吞灭各国、一统天下的计划。楚国曾经与秦国交战,在汉中楚军没有取胜而失掉汉中之地,之后大王又派兵攻打蓝田,再度遭遇失败。这就是两虎相搏的情势,秦国与楚国相斗的结果必定是韩国和魏国从旁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最大的祸患,请求大王详加考察。
如果秦军攻下卫国的阳晋,那么天下也都必定会受到威胁。而大王如果派兵攻打宋国,那么几个月内就可以平定宋国,楚国占据宋国之后再向东进攻,那么泗水附近的十二个诸侯国就都会归属于楚国了。”
张仪又指责说那些进行合纵的人,侍奉一个国家却常常暗地里与另一个国家私通,他们难以成事是不争的事实,而秦国与楚国接壤,原本就应当是互相亲近的友好国家因此更不应该互相攻伐。楚怀王听说后就答应了与秦国结好,张仪立即向其他国家游说,说服他们放弃合纵与秦国连横。但是在秦惠文王死后,继位的秦庄公不喜欢张仪,因而张仪出逃秦国到达魏国做了两年的魏相后死去。
各国合纵连横的具体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之所以将合纵连横称作为势,是因为在这种策略的作用下,参与各国力求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和协调,因此,合纵连横策略所制造出来的各国的行动趋势是构成这种局势的基本单元。
|d!μ*0*0.(\(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