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3 / 4)
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影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童鞋们跟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影解释的说:“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影读:“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童鞋们跟读:“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影解释的说:“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影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童鞋们跟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影解释的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影读:“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童鞋们跟读:“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影解释的说:“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影读:“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童鞋们跟读:“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影解释的说:“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影读:“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童鞋们跟读:“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影解释的说:“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影读:“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童鞋们跟读:“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影解释的说:“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影读:“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童鞋们跟读:“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影解释的说:“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影读:“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童鞋们跟读:“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影解释的说:“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影读:“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童鞋们跟读:“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影解释的说:“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做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影读:“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童鞋们跟读:“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影解释的说:“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影读:“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童鞋们跟读:“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影解释的说:“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童鞋们讲:“我们要向他学习,和他一样名扬后世”
影读:“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童鞋们跟读:“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影解释的说:“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童鞋们讲:“我们要学会用功读书,不能只顾着玩”
影读:“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童鞋们跟读:“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影解释的说:“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影读:“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
童鞋们跟读:“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
影解释的说:“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