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任脉通透(3 / 3)

加入书签

只蚁,曾经为人,由于业报,一堕蚁身,竟已超过了八万大劫。

他心通,到了无念之境,便用不着,对于三界以上,很少用到他心通了。这有一个故事:在唐朝代宗时代,从西天──印度来了一位大耳三藏,他有他心通,皇帝见了,便介绍给慧忠国师见面,并予试验,慧忠国师问大耳三藏说:你有他心通吗?他答:不敢当。慧忠国师便问:你说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他答: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会去西川看赛船呢?又问:现在我在何处?他答: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却到天津桥上去看弄猢狲呢?慧忠国师第三次再问:现在呢?大耳三藏观察了好久,也观察不到慧忠国师的心,不知慧忠国师的心究竟到那里去了。原来是慧忠国师止住了心念的活动入了定,所以虽有他心通,也是不济事了。因此被慧忠国师骂道:你这野狐精,他心通呢?到了无念之时,他心通是用不着的。(见《景德传灯录》卷五)

以此可知,神足、天眼、天耳、宿命,此四通的境界,自诸佛菩萨,而至外道鬼神,虽都有份,但却高下不等,境界悬殊。他心通虽通于凡圣,用途多在凡界,或对凡界而用;漏尽通则不及三界。到达罗汉果位之后的六通,实则仅有三通,其余三通,便称为明。在罗汉与菩萨称为三明,到达佛境,虽亦可称三明,但已另有一个名称,而称为三达了。

六通与三明,关系殊为密切,六通是三明的根本,三明是六通的升华,有了三明的,无不具足六通,具足六通的,亦将得到三明。

三明既是六通的升华,何以在六通之中,只有三通可升为明,其余三通就不能升之为明呢?这在《大毘婆沙论》卷七七中,有这样的解释:身如意(神足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不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根据这一解释,通与明的确立,端在能否使人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而定。再者,我们也可看出,凡是偏重于三界之用途的,便不能成之为明,凡是偏重于出离三界之用途的,便可成之为明。换句话说:凡是仅用于有形有色有行动的神通,只称为通,若能兼用于世出世间乃至仅用于出世间法的,才可成之为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