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叹梨花叹心急(2 / 3)

加入书签

续冷笑:“吴焕隆说梁军势大,要集中兵力行雷霆之击,不但没有派给我们援军,还把驻守在黄龙寺的那三千人给撤回去了。”

“什么?”顾正武猛的一拳击在桌面上,怒气冲冲的说到:“这算什么?均州守军不过万人,除开留守的军士,最多只能出动五千到七千人渡江,吴焕隆就要我们用这七千人去攻打信阳?他是不是疯了?”

“他不是疯了,”蔡继知嘴角牵起一道讥讽的笑容:“他是怕我们抢功。这次北梁虽然来势汹汹,可实际上却是虚张声势,就连南老爷子也认为这是梁人在故布疑阵,按照朝廷的判断,梁人恐怕正在西边和西凉大军纠缠不休,一时半刻还顾不了江北,这等机会,千载难逢,吴焕隆想要强夺头功,就要把我们所有人都赶到一边去,他不派援军给我们,就是怕我们万一真的打下信阳,反而分了他的功劳。”

顾正阳双目连闪,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满文彬突然开口道:“依我看恐怕并非如此。吴焕隆久居襄阳都政使一职,口碑甚好,他不像是这种为了抢功而置大局于不顾的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蔡继知摇头道:“朝廷百余年来一直试图收复江北,可至今没人能渡江站稳脚跟,若是这次吴焕隆能一举拿下南阳,他就是朝廷百年来最大的功臣,这等荣耀在前,他还能保持平常心?依我看,我根本就是想把我们甩开,自己单干!”

顾正武与满文彬相视一眼,并不太相信他的话,可蔡继勇并没有给两人表态的机会,单手握拳,在桌面上用力敲了一下,一脸决绝的说到:“我们不能让他独揽所有功劳,我决定了,渡江之后,咱们不去信阳,直接从唐河杀向南阳城,务必在大军拿下南阳之前,赶到南阳城下”

“直接去南阳?”顾正武惊讶的问到:“难道都御使大人想要置军令于不顾?”

“错误的军令,顾它作甚?”蔡继知不屑的说到:“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第一个杀入南阳城内,那我们就是最大的功臣,区区一道军令,岂可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大人此言差矣。”顾正武正色到:“自古以来军令如山,大人若是罔顾军令,吴焕隆……吴大人可以在三军将士面前阵斩大人,还望大人三思。”

蔡继知犹豫了一下,敲敲桌面说到:“那……这样,我给你一千,不,两千兵马,你去信阳城下露一面即可,我带人从唐河去南阳,总之这场大战,不能让吴焕隆把我均州将士排在门外!”

顾正武差点儿呆住了,两千兵马?别说去牵制信阳,恐怕连信阳城的大门都看不到,蔡继知这是在开玩笑吗?

然而蔡继知并不像开玩笑的样子,他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反倒是得意洋洋,对顾正武说到:“我知道你的兵马太少,不过我也没要求你一定要和梁军作战,你只要想办法让军队在信阳城下露一面,那我们就算是遵守了吴焕隆的军令。至于信阳,你我都清楚,不管是七千人还是两千人,反正都攻不下来,差别也不大,只是这样一来,吴焕隆就无话可说了。”

“至于我,”他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要是我能带兵率先攻入南阳城,我均州将士就拔了这次战役的头功,到时候这份功劳,我也会算你一份的,你尽管放心就是了。”

顾正武无话可说,虽然他心里还有数不清的疑问,可看看蔡继知的模样,就知道他此刻什么劝谏都听不进去。

他一直在腹诽吴焕隆抢功,可实际上,真正想要抢功的却是他自己。

与满文彬一起退出书房后,顾正武忍不住发牢骚到:“满大人,你不觉得蔡继知这次太儿戏了吗?两军交战,他竟然置主帅的军令不顾,一心想要剑走偏锋,这极有可能连累三军,你说我要不要把这件事上报给吴大人?”

满文彬无奈的言到:“我虽然不太懂军事,可我知道一点,你就算上报了吴大人也没用,蔡继知的老子是当今太傅,他就算真的违抗军令,也有他老子帮他兜着,即便是吴大人,恐怕也拿他没办法。”

“难道就这样任他拿朝廷的大军来开玩笑?”顾正武神色不忿:“要知道这次朝廷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气北伐,如果被他弄糟了,以后恐怕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朝中多少仁人志士一直都盼望着收复河山,若是毁在这样的小人手里,想想真是太过憋屈!”

满文彬拍拍他的肩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这次不至于全军覆没,日后总会有机会卷土重来的,忍忍吧。”

顾正武死死捏紧了双拳,咬碎银牙,却再也没能说出一句话来。

南京城外,琵琶林里,争斗已经接近尾声。

顾正阳等人布下的陷阱立了大功。蔡继勇从太傅府里带出来的护院家丁们虽然功夫了得,但是架不住林子里层出不穷的陷阱,这些陷阱虽然没有致命的效果,可个个阴损,出其不意,那些武艺高强的护院就是在这样的陷阱面前折损了大半,等到蔡继勇反应过来,想要聚拢人手退出琵琶林的时候,他的手下已经比金陵侠少们少了一大半。

顾正阳带人将蔡继勇等人团团包围。看着周围一群少年们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