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万点戎光照丹青(1 / 3)
八月六日,顾正武率领着他的两千人马来到了南阳。
此时的南阳城已经被陆人王率领的北梁大军团团包围,古人云“攻城者必围三阙一”,但陆人王并未如此,他让人把南阳城四个城门都堵得严严实实,因为他很清楚,这支军队是南陈在江北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消灭了这支军队,就彻底挫败了南陈的北侵,所以他决心不留给南陈人任何机会。
看着北梁近二十万大军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的军营,顾正武只觉得心里阵阵发凉,苦涩的冲身旁的副将问到:“梁军如此势大,我们该如何是好?”
那副将姓郭,他比顾正武更加心惊,犹豫了片刻,支支吾吾的说到:“不如,不如我们先回江南去搬救兵?”
“哪里还来得及?”顾正武摇头道:“据说城内断水绝粮,恐怕坚持不了几天了,现在整个江北就只有我们和这七万大军,我们一去,就等于让他们留下来等死,这种事,我做不出来。”
那副将总算也是员老将,听了这话,只觉心里羞愧,于是出主意到:“我们兵微将寡,要想救这七万大军,不能和梁人硬碰,依我看,我们只能在其他地方打主意。”
“哦?”顾正武喜到:“你有办法?”
“说不上是办法。”那副将咬咬牙到:“古往今来,要想以少胜多,无非是在两件事上做文章,一是伏击,二是粮草,咱们就凭这两千人,想去伏击北梁大军,那是做梦,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能在粮草上做文章。”
顾正武皱着眉头想了片刻,突然一抚掌叫到:“好,就从粮草上做文章!”
北梁大军的粮草囤积地并不在大营之中,而是在靠近沂州府一线的沁阳县。
当初为了蒙蔽南陈大军,隐藏自己,陆人王并没有让他的十万大军踏进唐州地界,而是一直躲在沂州府内,任由守备在唐州的梁军与****纠缠,而后避开****眼线,长驱直入,端了****的后路,也因为这样,他的粮草囤积地始终不在唐州府内,而是放在了沂州府。
沁阳是千年古县,至商周以来就有其地名,历经千年发展,这座县城如今已是沂州府内数得上号的大城池,除了信阳城外,整个沂州府就数这座县城最为宽敞、最为富裕了。
陆人王将粮草囤积在这座县城,又派了自己的亲信于怀庆坐镇,自觉非常安全,所以当大军将南阳城重重围困之后,他也没有把大批粮草转移过来的意思,而是派人三五不时的押运些粮草过来,等到****溃败,大军回程的时候即可顺便带上。
这原本是一件没有任何风险的事情,然而由于顾正武这支意料之外的军队的存在,这件事却变成了梁军此仗唯一的漏洞。
顾正武决定去偷袭梁军的粮草囤积地,为了让南阳城内的****安心,他临走前还专门派了探哨,趁着夜色摸到了南阳城下,向城内的守军通风报信。
然而顾正武没想到的是,他的探哨却只将他交付的任务完成了一半,之所以称为一半,是因为这名探哨的确成功的把口信送进了城内,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他的生命。
这名探哨在夜色最漆黑的时候,冒着巨大的风险穿过了梁军的重重营寨,硬是凭着矫健的身手和优秀的意识,摸到了南阳城墙下,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迎来的不是友军亲切的问候,而是冰冷的箭矢。
却说他来到城下之后,发出响动引起了城头士兵的注意,看到友军探出头来,他急忙压低声音轻呼到:“我是顾将军手下,有迷信送进城内。”
那守城的军士大概还不知道顾将军是谁,立刻着人去问三军统帅袁狄,巧的是这派去报信的士兵半路上遇见了蔡继知的一名副将,那副将见这名士兵脚步匆忙,拦住他问明缘由,心下当即大惊。这副将很清楚,蔡继知可是在城中散布了不少诋毁顾正武的谣言,若是被人知道顾正武不但没有背叛,反而还一心想要为大军解围,那蔡继知的谎言就被揭穿了,这次北伐的大败,全都会被记到他的脑袋上。
这名副将不敢怠慢,急忙撇下那士兵跑到了城墙上,结着昏黄的火光看清了城下那名探哨的模样,这副将居高临下的问到:“你说的顾将军,可是那个顾正武?”
这探哨不明就里,立刻应是,谁知那副将突然翻脸,提起手边的长弓咬牙切齿的喊到:“顾正武叛国投敌,如今还想派人来诈城,真是阴险可恶,这等叛徒,就该一箭射死的好!”
说完不等周围其他的人反应过来,直接举弓射向了那名探哨,可怜的探哨至死也没想到,他没死在北梁二十万大军的营寨之中,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射杀掉这名探哨,那副将依然心有余悸,对守城的兵士说到:“顾正武早已叛国投敌,他派人来,肯定是想诈城,你们再看到有人自称是顾正武派来的,立刻格杀勿论!”
话音未落,黑暗中突然有人疾奔而来,一边走一边冷冷的说到:“你连问都没问就把人杀了,你敢肯定他是来诈城的?”
那副将正要发怒,却见到火光中说话之人的面孔显现出来,不是三军统帅袁狄又是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