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风波只因唇舌起(1 / 3)

加入书签

八月十二日,南陈大军回到了江南。

去时十五万兵马,旌旗招展,意气风发,回时却只剩一群残兵败将,丢盔弃甲,垂头丧气。

领兵的吴焕隆与袁狄都是愁眉紧锁,完全看不到一点儿生气的模样。他们很清楚,这场败仗,朝廷一定会找人出来承担责任,作为三军统帅和监军,他们两人肯定是责无旁贷的。

唯一的期望,恐怕也就是看看究竟是丢官还是降职罢了。

整支队伍中,唯一还有心思想着别的问题的人,恐怕就只剩下蔡继知一个了。

在这张大战中,蔡继知可以说是昏招百出,先是为了抢功糊里糊涂撞进了南阳守军的包围圈,连累大军不得不改变节奏赶来相救,随后又在南阳被困时鬼迷心窍,诬蔑顾正武叛国,想把罪责推到他的身上,岂料顾正武转头就烧掉了梁人的粮草,救大军于水深火热之中,狠狠煽了他一耳光,到了这时,蔡继知在很多知晓内情的人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丑,他的一举一动,都无不在说明他是如何的志大才疏,不堪重用。

每每想到这里,蔡继知就觉得心口如火烧般阵阵烦闷,他虽然有个了不得的老子,但他老子在朝廷里也没办法一手遮天,想要把这沉重的罪责从身上抹掉,他还必须得想想其他的办法。

回到江南之后,蔡继知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顾正武的消息,他听说顾正武烧了梁人的粮草之后,因为归路被断,所以正在往洛阳方向逃避,在他看来,这将是他最后也是唯一的机会。

只要顾正武回不来,就没人能证实他散布的谣言是谎话!

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蔡继知渡江之后连均州都没回,直接轻骑南下跑回了南京城,带着满面的风尘仆仆,一头栽进了太傅府。

正在前厅喝茶歇息的太傅蔡循猛然见到自己的儿子面满风霜的冲进门,差点儿被吓了一跳,连忙放下手中的茶盏问到:“这是怎么了,怎么这时候突然跑回来?”

蔡继知也顾不得其它,一个猛扑跪倒在他老子脚下,脸色苍白的喊到:“父亲,救我!”

蔡继知把他从地上拉起来,听他慢慢讲完这一场大战中发生的林林总总,双眼微闭,揉着眉心说到:“这件事……不好办呀。”

蔡继知又跪了下去,扶着蔡循的双膝叩首到:“父亲,若是连您也不帮我,我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没那么严重。”蔡循摆摆手到:“胜负乃是兵家常有之事,不过是打了一场败仗,哪有死路一条那么严重。”

“可……”蔡继知吞吞吐吐的说到:“可孩儿在军中散布了一些流言,是诋毁牙门中郎将顾正武的,偏偏顾正武又是这场大战的功臣,孩儿只怕,只怕……”

“怕什么?”蔡循一翘两撇短须,霸气的说到:“那时局势不明,顾正武又孤军在外,就算怀疑他投敌也是很正常的,谁敢拿这件事来攻讦你?”

蔡继知还是觉得不安心,小心翼翼的说到:“可这件事已经落在了南老儿的耳朵里,就怕他无事生非,非要抓着我不放……”

蔡循皱起了眉头。

南怀真在南陈的地位非常特殊,他并不属于任何势力,但他本身就代表了南陈最大的一股势力——军方。

十四岁从军,跟随乃父南骁庭东征西战,南怀真在西南剿过山越,在东南杀过海寇,整整五十七年,他在南****中已经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从一个校尉做到如今的兵马大元帅,荣禄右国柱,镇国公,光是南怀真这三个字,就几乎代表了南陈泰半的军队。

如果他一心想和蔡继知过不去,就算蔡循出面也保不住。

越想越是心情沉重,蔡循很是着恼的问到:“你怎么会惹到他的?”

“孩儿没有惹过他。”蔡继知老老实实的回答到:“只是南老儿已经知晓顾正武烧粮的事,孩儿又在军中散布他的流言,我看南老儿对孩儿的态度……恐怕有些不妙。”

“真是多事。”蔡循郁闷的甩了甩长袖,也不知道是在说自己的儿子,还是在说南怀真。

片刻之后,蔡循坐到了自己那把太师椅上,重新端起了茶盏,缓缓对跪在地上的蔡继知说到:“行了,这件事我会去想办法,不过你也得去办件事,尽量把这股风潮压下来。”

“什么事?”蔡继知双眼一亮,急忙凑了上来。

蔡循嘴角牵出一丝冷笑,不疾不徐的抿了一口茶水,吐出几个字:“别让顾正武回来。”

蔡继知心里透亮,他老子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于是用力的点了点头,满怀希望的退出了大堂。

秋闱考场,玄字第十一号房。

顾正阳正拿着一支产自徽州的狼毫笔,望着眼前洁白干净的纸张发愣。

这是今年秋闱的第三场,第一场八月八号,考经史科,第二场八月十二号,考进士科,这第三场,正是中秋十五,考的是策论科。

自从上次被顾铭义禁足之后,顾正阳便被逼一直在为今次的秋闱准备着,在家里憋了三天,来到考场,他有两科都交了白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