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风波只因唇舌起(2 / 3)

加入书签

说是白卷也不恰当,好歹顾正阳为了对给自己联名具保的那几位倒霉兄弟有个交代,还是在试卷上画了两只王八。

结果这件事不知怎的被顾铭义知道了,老爷子气的差点儿没把房子掀掉,愣是拿着家里的竹鞭追了顾正阳两条街,好说歹说,在死命保证这最后一科绝不交白卷的前提下,老爷子才让他进了家门,拼死一搏准备这最后的策论科。

顾正阳现在就在这最后一天的考场里,看着面前的策论题目,脑海中浮现着千万条丝缕。

今科策论的题目是《税赋衍新论》,据闻是当朝太师司马承祯亲自命题,从题目和内容就能一眼看出,朝廷财政紧张,司马太师已经黔驴技穷,所以把主意都打到了这些从没进过官场的菜鸟身上,期望能从他们这里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当然是税赋的收入。

对于朝廷一到财政困难时便加赋的做法,顾正阳是颇有微词的,不光是他有微词,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有怨怒,然而整个南陈门阀当道,大贵族大地主疯狂吞并土地,却又竭力逃避税赋,导致国家财政一年不如一年,朝廷为了维持开支,便不得不把压力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如此一来,纵然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的方法,却没有人敢对此说上半句。

税赋之与朝廷的财政,就好比一根高压线,无人敢去轻易触碰。

司马承祯若非是实在无力再维持下去,恐怕也不会指望这些童生们能带给他什么灵感,让他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

事实上南陈的整个赋税系统都属于一个非常畸形的状态。

南陈门阀当道,整个江南十三府,世家门阀拥有超过八成的土地,可是他们却不必为这些土地缴纳一文钱的税赋,而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都来自于那些贫苦的自耕农拥有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土地。

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死循环,土地兼并越严重,朝廷的税赋就越少,朝廷税赋越少,对百姓的压榨就越重,百姓负担不起,最终也只能把土地荒废掉,或者变卖给那些门阀,如此一来,缴纳税赋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的财政也越来越枯竭。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没人会说出来,因为掌握这个国家的,便是这群世家门阀,得罪了他们,在整个南陈都无法立足。

顾正阳当然也懂,而且他不光懂,还准备写点什么,你司马承祯不是不敢动那群寄生虫吗?就让我来给你敲敲警钟!

怀着一点年少气盛的念头,顾正阳仔细思考一番后,毫不犹豫的提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土地税赋,国家重器,夫树国之固,必相谐之势,然今之淆乱,愚以为不在税赋之不济,而在土地之不足……

看着这文笔,便是直奔主题而去,顾正阳的想法很明确,国家税赋收不上来,问题不在于收税的方法不对,而在于土地太少,那么土地为何太少?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贵族们吞并了太多的土地,导致国家能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

而按照顾正阳的想法,那便是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想办法让贵族们把土地都吐出来,只要承担赋税的土地变多了,那财政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二则是干脆就把所有的土地都按照统一的方法征收税赋,免掉贵族们不缴纳税赋的特权,如此一来,问题岂不是也解决了?

不得不说,他的想法的确是简单而又直接,很符合他现在的年纪和心态。

可他却没想过,这些方法,并不是没人能够想到,为什么偏偏数百年来都没尝试过呢?

一直写到考试时间快要用尽,顾正阳才欣然收笔,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让他很有一种畅快的感觉,原本是为了应付老父下达的不准交白卷的任务,可是没想到畅所欲言的感觉如此舒爽,让他几乎快要停不下笔来,等到写完后,连他自己看到自己的文章都有些惊讶,这么长的篇幅,真是自己写下来的吗?

怀揣着一点小小的得意,顾正阳志得意满的上前交了卷,走出考场,他的几个兄弟早已经在外边候着,看见顾正阳摇头晃脑的出来,几人连忙凑上去前去,笑嘻嘻的问到:“哥哥,怎么样,这次没有交白卷吧?”

“交你个头!”顾正阳笑着在问他的义廉头上敲了一下,得意洋洋的说到:“这次哥哥我可厉害了,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写完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哥哥果然厉害。”义廉在后面拍着马屁:“我早就说了,哥哥那是无心向学,要是哥哥肯用心读书,拿个大三元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行了行了,别拍马屁了。”顾正阳摆摆手道:“在家憋了好些日子,酒虫都干死了,走,今晚我们去望江楼,好好的喝上几杯。”

“同去同去!”几名少年顿时兴奋起来,在后面抓耳挠腮的跟着起哄。

刚要举步,顾正阳忽然想起了什么,挠挠头问到:“对了,我家老三呢,怎么没看到他出来?”顾家老三顾正宗也参加了秋闱,按照他的本事,理应比顾正阳更早交卷才是,顾正阳问了一圈,几个兄弟都没看到他出来,心想或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