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云中燕子晚翻身(1 / 3)

加入书签

顾正阳的一句话让刘御纵这个大太监头子也深感心有戚戚,他想起自己和延平帝这么多年来,好像还真是像顾正阳说的那样,很多事都只停留在嘴上,一边说着要把那些祸乱朝纲的王公大臣挨个杀头,一边又说着等夺回大权之后会如何如何,可临到事了,一晃都已经十五年过去了,延平依然还躲在深宫中醉生梦死,而自己,则还是那个被百官视作哈巴狗一样的死太监。

道始于行,而非于心,如果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延平帝不是那样自怨自艾,而是勇敢的和澹氏以及太师党斗智斗勇,那如今朝堂又会是怎样一番局面?

刘御纵突然觉得自己想的有点儿过了,评价自己的主子,可不是他这个奴才该干的事,延平就是他的天,这辈子无论是对是错,他都不可能再跟着其他人了。

雅间里稍微沉寂了一下,然后刘御纵从那种神游一般的状态中清醒过来,这才看着顾正阳说到:“好,好,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却已经有了这等的见识,我看若是再历练几年,你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到户部去历练历练?”

这话无疑便是向顾正阳许官了,即使洒脱如顾正阳者,也不由得心脏一阵怦怦直跳。

不过顾正阳心里清楚,这刘御纵许给他的官,却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大陈朝想要当官,一般来说有三种途径:

第一自然就是科考,从隋朝开始,科考就一直是整个封建王朝最基本的选官制度,通过科考成为举人,就意味着已经在社会上成为了“上等人”,具备了做官的初步资格,等到三甲中第,那就简直是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了。

陈朝的官员,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背景或是途径,可大体来说,至少还是有七八成的官员是通过如此正规途径踏入朝堂的,尽管在太师党掌权以后,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科考中难免有着各种各样的猫腻,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在大义上是名正言顺的。

而第二种途径,则是公顷王族之下的荫官。荫官大多是对有功之臣的后代的奖赏,普通的大臣,是没有资格保举荫官的,通常来说,只有那些受封公侯王爵的大臣们,才有机会荫庇他们的下一代,而且这种官衔是累世递减的,如果你老子是一品官,那你的儿子最多受荫二品,而你孙子则只能是三品,如此一级级下来,等过个十几代,你这个家族基本上也就享受不到这种荫官的福利了。

荫官从体面上来讲,是要比通过科考踏入官场的官员委屈一些的,不过这些人既然能得到荫官,他们的上辈或是上上辈总算也是朝廷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因此正规的派系倒也不排斥他们,甚至相互之间还颇多交际,互相勾连在了一起。

而最后一种,最为特殊,却也是最为尴尬的一个群体。

在隋朝以前,封建王朝的选官制度大体上可归纳为察举制,不管是汉武帝的征召令,还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总体来说,都绕不开地方推荐、皇帝确认这么一个程序,所以说,在隋唐之前,想要当官,就得让皇帝来点头。

可到了隋唐之后,相权开始崛起,“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这里的士大夫,不再是当年那些门阀世家的当权者,而是那些通过读书成为官员的士子,这种思想被他们迅速接纳和确立,于是当官不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就算,得通过所有人的认可,这认可,便是号称最为公正的“科考”。

到了这时,除了科考以外的所有途径,都被他们视作了歪门邪道。

可既然是封建制度,皇帝就理当是最大的那一个,最大的那个,怎么能没有一星半点的特权呢?于是皇帝们在这上面也开动了脑筋,如果我看上的人,你们都不认可,那我该怎么办?作为皇帝,这天下当然是应该由我说了算,不管你们认不认可,我发到圣旨,把这个人的地位确立了,难道你们还真敢跟皇帝叫板吗?

于是做官的最后一条途径也出现了,那边是由皇帝特别任命的“中旨官”。这类官员,并非通过正规的科考踏入朝堂,祖上也不一定有什么功勋于社稷,可能是因为本身受到皇帝的青睐,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百官平起平坐的“官”。

这样类似于走后门的途径,自然不受百官们的待见,想想人家寒窗苦读数十载,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好不容易才跻身仕途,而你却只凭着某样技能或许讨了皇帝的欢心,就突然间鸡犬升天,谁会服你?

对于这样的官员,百官不但不待见,甚至都不肯承认他们的地位,无奈之下,皇帝便只能通过一道又一道的旨意来确定他们的地位,因为这些旨意多半不会被以太师和太傅为首的中书门下认可,所以大家便同意称呼这样的旨意为“中旨”,意即不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实行的圣旨。

这中旨官,便成了朝廷里最受排挤、最不被接纳的一群官员。

顾正阳虽然参加了秋闱,可不用脑袋想也知道,他的这篇文章一问世,他通过秋闱的几率直接就被抹杀了,如果延平想让他进户部,那就只有中旨官这一条路了。

可延平退居深宫十五年,朝廷里早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