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岭上猛虎强逞能(1 / 3)

加入书签

与刘御纵一番长谈之后,顾正阳便开始正式准备启程前往衡阳了。

从南京往衡阳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由水路到鄱阳湖,然后转陆路横穿隆兴府,进入衡州境内,衡阳便是衡州的州府;二是直接由水路到洞庭湖,然后由洞庭湖沿湘江逆流而上,直接到达衡阳。

顾正阳选择了全程都走水路,因为相比较而言,水路虽然会慢上一点,但全程会更加轻松,陆路需要转好几次交通工具,如果不是特别想赶时间,没人会选择这么疲劳的方法。

先由长江逆流而上直至洞庭湖,在鄂州有个分岔,往上游是去襄阳府,往下游则是洞庭湖,顾正阳行到这里的时候,难免诸多感慨,过去他走这条路,多半都是为了穿过襄阳去看大哥,可没想到眨眼间便已经物是人非,如今大哥已经成了梁人的女婿,而过去那个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跟在自己身边的三弟,却已经是天人永隔了。

进入洞庭湖之后,立刻便感受到了那种烟波浩渺的气势。

洞庭湖整体面积有三百多万亩,沿着荆江南岸呈现出一条长形的脐带状,这里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号称“八百里洞庭,三千万渔民”。

当然,洞庭湖周围的渔民肯定没有三千万人,不过这却说明了洞庭湖渔产之丰富,沿着湖泊两岸几乎所有的人家都靠着它吃饭。它不但养育了湘潭境内数百万居民,还是大陈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被世人封为“鱼米之乡”。

顾正阳初次进到这里,便已经看到了让他叹为观止的景象,沿湖两岸全是来来往往的渔船,间或有些货船出现,那船身又高又大,简直不逊于****雄霸长江沿岸的大型战船,而这些货船吃水也很深,光是用肉眼就能分辨出他们肯定装载了很多的货物。

原本传说中的洞庭湖水寇并没有见到身影,据说在二三十年前,洞庭湖水寇是相当猖獗的,就连王公大臣的座驾他们也敢拦截,后来南怀真入湘,镇守西南边界,洞庭湖水寇立刻销声匿迹,有人说他们被南怀真全部坑杀了,也有人说他们被南怀真收编了。

无论如何,在南怀真坐镇西南的这些年里,洞庭湖水寇算是彻底销声匿迹了,如果再想缅怀当年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情怀,恐怕只能在那些还残留着水寇营寨的湖心岛上去悼念了。

顾正阳就这样随着上游的客船,一路平平淡淡的穿过了湖泊,进入了湘水支流。

湘水和大部分的河流都不同,它并不是由西向东,而是由南向北,它的源头在横跨两广的五岭之中,穿过整个衡州,随后流入潭州,与资江、沅江等四条水系呈扇形汇入洞庭湖之中。

所以要想去到衡阳,最方便的路程便是由湘水逆流而上,只需要三五日的功夫便可以驶到衡阳渡口。

到达渡口之后,距离衡阳还有大概一日的路程,不过这条路就轻松多了,因为经过多年修缮,这条道路既宽且通畅,如果在渡口租上一辆马车,最多只需要半日便可到达衡阳城中。

不过顾正阳并没有去租赁马车,因为当他们的客船到达渡口时,已经是夕阳西斜的光景了,路上遇到点儿风浪,耽搁了行程,所以到达时等候在渡口的马车也不多了,顾正阳把机会让给了那些一心想要赶路的人,自己提着行李优哉游哉的上了路。

渡口倒是有些歇脚的车马脚店,可顾正阳不习惯那种几十人挤在一起的通铺,嫌里面的空气太污浊,实在难以忍受,所以宁愿走夜路独自前往衡阳,也不想在那样的环境下睡上一夜。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衡阳附近山路的崎岖,尽管这条道路已经是经历过几百年数十代人的不断修缮,可衡州也是多山岭的地区,从小就生活在南京那样一马平川的地势里的顾正阳,很难想象那种山路九曲十八弯的境况,他曾以为古诗中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等踏上了衡州的山路,他才明白,不管怎么修缮,这些路走起来还是会让人感到“行路难”。

光是衡州的山路就已经如此难走了,那传说中难于登天的蜀道,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顾正阳就这样一边幻想着蜀道的艰难险阻,一边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通往衡阳的山路上行走着。

待到走了两三个时辰,平时自感体力还不错的他也稍微感觉有些吃力了,毕竟这条山路大部分都是在上坡下坡,比起南京或是苏州境内一马平川的路况来说,需要消耗的体力大多了,坚持又走了一截路,他终于放弃了,抬头开始寻找歇脚的地方,想着先谢谢腿再继续前进。

恰好不远处一座小山岭上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庙宇的身影,隔着老远又是暮色,看不太清楚,等到顾正阳走上去,才发现这原来是座被废弃的山神庙,庙门早已破败不堪,庙里也结了不少的蜘蛛网,底下铺着一层厚厚的灰尘,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山神庙的位置不好,所以被人为的遗弃了。

不过能在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顾正阳觉得倒也不错,他不喜欢脚店通铺,纯粹是因为受不了那股混杂着各种气味的空气,倒不是他娇生惯养,只要没有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