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战事忽起(1 / 2)

加入书签

回到安养院后,郭三静静地坐在书桌旁,独自想着心事。

黄昏时分,木化香来到郭三面前,笑着说道:“做好啦!”郭三抬头一看,见木化香手里握了十几根圆木棒,几块薄木片,正是摆钟的齿轮轴和齿轮箱。她喜出望外,将张五之事暂抛脑后,取出早已备好的齿轮,仔细琢磨安装之法。过了片刻,王知木端来一只瓷碗。郭三闻到奇怪的味道,询问之后才知,碗里装的竟是木工胶。

木化香手执小刀,在齿轮中心划出一个小缺口,又在齿轮轴上刻了一个槽,随后找来一截细木棍,将齿轮和轴固定起来。郭三心里明白,木化香做的正是“销固定法”。

陆单与花九九也凑上前来,观看齿轮箱的制作。木化香将零件摆在桌上,说道:“嗯,这是大齿轮,这是齿轮轴……最长的那根木棒,应当是主轴吧。”郭三听她不时讲出后世的术语,微觉诧异。

几人从黄昏开始,一直忙到夜晚,终于将齿轮箱装配完毕。那齿轮箱长约五寸,宽四寸,内装十余只大小不一的齿轮,又有三根木轴。其中一根木轴稍粗,乃是动力输入轴;另两根稍细一些,却是“时针轴”和“分针轴”。

按着郭三的设计,时针与分针并不同轴,而是呈上、下布置。表盘的下方为时针,上方为分针。木化香握着时针轴,轻轻一转,便见其余两轴也跟着转动。

在宋朝时,齿轮的传动效率极低,通常经过三级齿轮之后,便无法顺畅传动了。郭三画的渐开齿轮传动效率颇高,哪怕用硬木制作轴承,也能转动自如。

王知木笑道:“为了给郭三做这件玩具,竟然耽误了行程。”木化香道:“却也无妨。下月初一,邻村的张伯要去县城,刚好搭他的驴车。”

郭三屈指一算,距下月初一还有六天,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擒纵机构,说道:“知木哥哥,我这就去取剩余的图纸。”跑回箱子边,取了四页图纸。

其实,按照王知木原来的计划,此时他夫妇二人已离开了家乡,正在赶往京兆府的途中;但郭三的玩具太有趣,他制作了一半,实不愿半途而废,只想知道那玩具究竟是甚模样,于是就留了下来。

这时郭三递去图纸。王知木接过一看,见上面画了几个奇形怪状的零件。他仔细想了片刻,猜不透其用处,又见郭三满脸的神秘,料想这玩具并不简单,心中更是好奇,带着图纸匆匆回屋,仔细琢磨制作方法。

次日清晨,郭三正在睡梦中,忽然有人摇她的手臂,睁眼一瞧,见陆单站在床边,悄声说道:“郭三,快去看打仗了。”郭三含糊不清地说道:“别吵了,让我再睡一会儿。”陆单急道:“都要打仗了,你还睡觉?”郭三不理,翻了个身,正欲再次睡去,忽听一阵马啼声起,似有数十骑疾驰而来。

自从回到宋朝以后,郭三从没见过士兵的模样,那些电影里常有的战争场面,似乎离她极为遥远。此时听到马嘶声,郭三微微一惊,暗想:“莫非真的要打仗了?”匆匆穿好衣服,和陆单跑出大门一看,只见王六曲正和一人说话。那人满脸的络腮胡须,身穿黄色铠甲,腰间挂了一把宝剑,威风凛凛地站在路旁,看样子像是一位将军。

北边道上尘土飞扬,似有数十骑绝尘而去。过不多时,又有十余骑驶来,马上乘客皆为士兵装扮,手中持着各式兵刃,沿路向北疾奔。

那黄甲将军和王六曲说了几句,便即跳上战马离开。郭三暗自吃惊,心想莫非真的要打仗了?

王六曲将众孩童召在一起,吩咐近日外出玩耍时,不可走得太远。郭三见他神色自若,丝毫不显慌张,料想并非真的打仗,或许只是大宋士兵在例行演练,问道:“王大叔,为甚不能走得太远?”王六曲道:“契丹正和西夏交战,或许有逃兵越过南河,进入大宋境内。”

时值宋仁宗年间,大宋和邻国多年无战事,但西夏、契丹之间,却偶在边境处互有冲突。南河镇位于宋、辽、夏三国的交界处。在以往,北方两国每次开战,时有士兵逃入大宋。宋朝廷为了保护边境百姓的安宁,总会派出军队临时驻扎,遇到契丹或西夏逃兵时,便将其抓捕收监,随后遣返回国。

郭三处事谨慎,不愿惹上无端之祸,听王六曲这么一说,便打消了外出的念头。陆单却不以为然,总觉得南河镇有那么多的大宋士兵,还怕被外人欺负?不住地鼓动郭三与花九九,只说要去看个究竟。郭三经不过劝说,转念一想:“我来到宋朝已有数月,还未见过士兵训练的样子,不如去看看吧。”于是和陆单溜出院子,避开大路,沿着林中小径,偷偷向北跑去。

南河镇所处的位置奇特,西边是广袤的沙漠,北边是辽阔的草原,东边则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当地有两座小山,第一座是西山,也就是张五和夏聆琴相会的地方;另一座是“东山”,山势缓起,高约百余丈。宋朝的空气清新,毫无污染可言,站在东山顶上,可往西、北、南三个方向望出近百里。

郭三紧跟在陆单身后,沿着林中小道,偷偷摸到东山脚下。

这时远处传来马嘶声。陆单爬上一颗大树,四下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