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人在江湖(1 / 2)

加入书签

叶连躺在草垛上,呆呆地望着洞壁,半天不说一句话。唐仁道:“被问住了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没读过《论语》,就不要装模作样了。”叶连摆了摆手,凝目沉思片刻,忽然笑道:“多谢你了!”唐仁纳闷道:“谢我做甚?”叶连道:“经你这么一提醒,我想起来了,第四页的第六个字,正是一个‘知’字。”

郭三拍手笑道:“对啦!这一页讲的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六个字正是‘知道’的‘知’!”唐仁闻言,顿时惊得呆了,他原想取笑叶连,谁知弄巧成拙,反倒提醒他了。

叶连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此为明智之举。”郭三问道:“‘由’字作何解?”叶连道:“由是孔子的学生,名‘仲由’,字‘子路’。”郭三恍然大悟,又问:“叶大哥,你的表字是甚么?”叶连道:“我……没有表字。”郭三暗自想道:“叶大哥的学问这么好,怎会没有表字?”转向唐仁,问道:“唐大叔,您有表字么?”唐仁道:“我……当然……有了。”郭三听他说话吞吞吐吐,知道他也没有表字,嘻嘻一笑,道:“我有一个表字。”

叶连问道:“你的表字是甚么?”郭三道:“我姓郭,名三,字‘子’,江湖人称‘郭子’!”叶连赞道:“果然是个好名字!但你一个小姑娘家,怎会有江湖绰号?”郭三笑道:“子曾经曰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每天都看到许多人,早就身处江湖了。”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另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她虽是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但所做的事情,又有哪一件不是“身不由已”?

唐仁怔怔地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果然有些道理。”一时间,三人各怀心事,均觉得自己最为特别,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郭三寻思:“江湖到底是甚么,我哪里晓得?但教我弹奏《笑傲江湖》曲谱的人,却已远在千里之外了。”幽幽叹了一声,说道:“叶大哥,你教我《论语》吧。”叶连道:“好,你读一句,我讲解一句。”

郭三捧着书本,坐在叶连的身旁,念了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说”为喜悦之“悦”,寻常孩童总会念成“说”的本音,郭三却没犯此错。叶连甚是惊讶,心想这孩子果然不一般,竟能流畅地读出《论语》。

郭三每读一句,叶连便会讲解一句。唐仁听他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甚至列举一些近年之事,作为辅证,暗自叹服:“这小子果然有些门道,并非只会打架。”

不知不觉,已到下午时分。郭三不敢久留,盛了两碗清水放在二人身旁,随后离开山洞,回到了安养院。

次日吴能前来教书,问郭三道:“《论语》背得如何了?”郭三道:“背了五个‘子曰’,两个‘曾子曰’,一个‘子夏曰’。”吴能道:“可知其中的含义?”郭三道:“孔子曰过的话,都是些治国安邦之方略、为人处世之道理。曾子曰的话,却是教人孝敬父母,关爱亲朋。”吴能笑道:“你且讲来听听。”郭三道:“譬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抱着严谨的态度,讲求信用,而非欺愚百姓。除此之外,还要节省开支,知人善用;如要征用民夫,就需选择农闲时间,而非耕种季节。”吴能大吃一惊,问道:“郭三,你从哪里学的《论语》?”郭三道:“妈妈教的!”心中颇为懊悔,方才她得意忘形,讲得太多,却让吴能起了疑心;试想以她一个小姑娘,怎会对《论语》理解得如此透彻?没奈何,只好将责任推给了宋朝妈妈。

吴能听得将信将疑,低头细想片刻,忽问道:“郭三,你早就会背《论语》了,对么?”郭三忙道:“我学过一些,但只记得三个‘子曰’。”寻思:“我要是不会背,妈妈怎能给我讲解?但若说‘会背’,恐怕吴先生又让我继续背《孟子》了。”吴能大惑不解,仔细打量郭三,只见她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显然是个诚实的孩子,又怎会说谎?不禁暗笑自己多疑。

如此过了两天,郭三终于累得趴下了。

按理说,八岁的孩子很少知道“累”的滋味,但郭三既要背诵《论语》,又要练习书法、琴技,还要抽空照顾唐、叶二人,与后世的小学生相比,除了不用学习“奥数”,没有一样轻松。

这一日傍晚,郭三累得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直到次日中午方才醒来,总算恢复了些体力。午饭过后,她来到山洞,见唐仁的气色大有好转,已能勉强坐立,腿上的伤也不那么痛了。叶连却发起了高烧,面色潮红,呼吸沉重,躺在草垛上一动不动。

郭三生怕唐仁欺负叶连,心想只要弄清打架的原因,便可解开二人的心结,问唐仁道:“唐大叔,你俩为甚打架?”唐仁叹道:“也没甚么。他潜进西夏南王府,我尾随而入,却被卫士发现了。”郭三恍然大悟道:“啊,我明白了!叶大哥擅闯南王府,原本藏得隐密,但被你闹腾之后,就暴露了行踪。”唐仁苦笑道:“我怎会闹腾?他见我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