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坐失良机(1 / 2)

加入书签

两天之后,正是八月二十七。夏尽秋来,天气渐渐变得凉爽。王大娘连夜赶工,为五位孩童缝了五件长衣。

郭三惦记着铜制摆钟,一清早来到厂房,问王知木:“知木哥,铜摆钟几时做好?”她为了便于称呼,已在昨日傍晚将“计时盘”改称为“摆钟”了。

王知木道:“铜齿轮不易制作,恐怕还得等半个月。”郭三道:“那可不妙,辛掌柜就要开卖木钟了。”王知木笑道:“他卖木摆钟,咱们卖铜摆钟,互不相干。”郭三道:“但辛掌柜偷了咱们的设计,总该给他一些教训。”王知木摇头道:“常言说得好,和气生财,咱们何必四处竖敌呢?”郭三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说道:“即使不理睬辛掌柜,咱们也得加快进度。”王知木叹道:“这几天恐怕不行,姚大哥回县城了。”郭三大吃一惊,急问:“回县城了?莫非他要帮辛掌柜?”心想:“姚大哥一看就是机灵人,或许他得到铜摆钟的技术后,就去找辛掌柜合作了。”

王知木笑道:“并非你想的那样。姚大哥只是回家取几副手镯,因为再过三天就是开关的日子。”郭三奇道:“甚么是‘开关’?”王知木更奇,反问:“咦?你不知道开关么?”郭三摇了摇头。王知木解释道:“每年的九月初一至十五,边关市集就会开放,契丹、西夏、大宋的商人均可自由通关,相互交换货物。”

在北宋时,朝廷与辽、夏、金对峙,边防政事复杂多变。大宋为了防止机密处泄,特在边关严设哨卡。南河镇位于北塞,和西夏、契丹接壤,朝廷对当地的巡检极为重视。然而为了照顾边境百姓的生活,每年的九月初一,官府总会开放边境线,让附近的客商自由贸易。

大宋物产丰富,每年都有外国商人越过边境,来采购丝绸、瓷器、布匹、纸张,以及各种金属器皿。契丹和西夏的商旅入境时,通常带着皮毛,野味、米酒、木炭、毛笔、牛角等物,换成银两之后,再买回所需的物品。至于茶叶,则远在江南与大理。北方商客若要批量地采购茶叶,多会乘船到原产地。对于内陆的商人来说,因为水上交通不便,只能通过陆路贸易。

郭三听说集市将会持续半个月,急道:“知木哥,集市每年只有一次,定会遇见许多有钱人。这么好的机会,咱们还不赶快制作铜摆钟?”王知木叹道:“唉,我又何尝不想这样?只可惜铜质零件太难制作,即使姚大哥没有离开,也来不及在市集上出售了。”郭三大为懊恼,闭着小嘴不说话,似乎只要她讲出“木摆钟”三字,远在县城的辛掌柜就会得到消息,专程赶来出售木摆钟了。

王知木忽道:“倒是辛掌柜,恐怕明天就会来南河镇。”郭三恼道:“哼,别再提辛掌柜了,他就是个小偷!”王知木不以为然,说道:“这有甚么不好?买木摆钟的人越多,铜钟就越有名气,卖得也越快。”郭三仔细一想,这话倒也有理,今后若想赚大钱,不知要面对多少竞争对手,又岂在乎辛掌柜一人?

次日中午,姚升力回到了南河镇,同来的还有他的夫人。王知木清理了一间厂房,供夫妇二人居住。郭三心想:“姚大哥虽然和我们合作,但仍不忘记老本行;知木哥却是个傻子,一心只想着铜摆钟,错过了赚钱的大好机会。”

待到第三日,南河镇突然来了十余位官兵,还有几名县城的捕快。众人在河边搭起营帐,一则维护市集的治安,二则防止细作乘虚而入。郭三很是纳闷,心想南河镇有许多空闲的农舍,官兵为何不租住呢?后一打听,原来早在去年秋天,房子就被客商们预订光了。她忽又觉得,自己该准备几件好玩的物事,在集市上换些银两,于是匆匆跑进厂房,问王知木道:“知木哥,你会甚么手艺?”王知木道:“我是个木匠,最拿手的就是锯、钻、磨木头。”郭三“哦”了一声,又问姚升力:“姚大哥,你会甚么手艺?”姚升力道:“我是个银匠,自然是制作铜、银首鉓了。”郭三道:“能打铁么?”姚升力摇了摇头,道:“铁的质地太硬,又不易被熔化,我可没本事打铁。”王知木接道:“若要打铁,可以找村口的习铁匠。”郭三暗想:“有了铜、银、铁和木头,就能制作许多玩具。我到底该怎么做呢?”思忖了半天,始终没甚好主意。

下午时分,郭三与几位孩童在野外玩耍,见不远处有一片打谷场。那场地长约二十余米,宽十余米,甚是平整。郭三心中一动,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匆匆奔回安养院,将自己关在学堂中,只用了半个时辰,便画出三张图纸。

第一页纸上画的是一块木板,长七寸,宽三寸,厚半寸,左、右两侧各开了两个小洞。第二张图纸是一根实心圆铁棒。第三张图纸是一个木质小圆盘,一个小方木块。

王知木看着图纸,很是不解,问道:“郭三,你又要做甚么?”郭三笑道:“当然是好玩的东西。哎呀,你就别问那么多了,只管照做便是。”停了片刻,又道:“知木哥,我还要几根铁棒,你陪我去找习铁匠吧。”王知木犹豫道:“习铁匠恐怕没工夫,他正忙着打制菜刀,准备在市集上卖呢。”郭三道:“我给他五钱银子,这总可以了吧?”王知木忙道:“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