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再见袁绍(2 / 2)
华佗都没放过。众人纷纷谦逊,自觉地闭上嘴巴,静静地站立一旁,静观蔡邕书碑。
宽敞的讲堂正中,摆着一半人高的木台,宽不过数尺。木台上摆放着洁白如雪的绝佳蔡侯纸,马腾估摸着,该当与石碑尺寸相当。两人站于木台对面,两人蹲于木台下,正是为了移动蔡侯纸。
除此之外,还有专责磨墨的,以及其他杂役之人。
蔡邕立在台前,静立凝神良久,方才睁开双眼,伸手摘下一杆粗大的毫笔,蘸满墨,直接毫不迟疑地在蔡侯纸上书写起来。
众人显是早就配合默契,移动蔡侯纸的速度,与蔡邕的书写保持同步,可谓是恰到好处。
马腾旁观至此,方才亲身体悟到,何叫运笔如飞,下笔如有神。光看蔡邕书写,那种行云流水般的一气呵成,真正是未做到胸有成竹时,绝无可能能如此挥洒自如。
他并不知道,蔡邕为书碑一面,事先要布局临摹达数月之久,不然的话,何以自熹平五年(176)正式动笔以来,近两年的时间,却只竖起三座石碑。
书碑只是其一,随后还要将书好的蔡侯纸交由巧匠镌刻到石碑上,这可也是大费周折之事。
待袁绍等人离去,马腾和华佗在蔡邕带领下,去到隔邻的太学讲堂,观看镌刻石碑。
一进门,一股嘈杂热闹气息就扑面而来。在这里劳作的工匠,总不下数十人,马腾细细看来,既有木工,又有画工、石工等等。
“立碑一座,耗资巨万,这些能工巧匠,俱是自各州郡征调而来,再过月余,还有数十工匠抵京,那时书碑当可快上数倍。”
蔡邕边引领二人观看,边为他们解说。
“蔡翁,这个,小子有一事不明,总共要竖多少石碑?”
“嗯,依如今已校订经文计,已有十二石碑之数。依邕之见,六经校订完毕后,当树碑四十八座。”
“四十八座石碑?”
马腾大张着嘴巴,久久合不拢。光这么一件事,岂非就要耗时近十年?
感慨片刻,马腾想起一直困惑着他的一件事,犹豫片刻后问道:“蔡翁,小子还有一事困扰已久。六经及诸子著述,为何都只分卷,而无分段,更无标点符号以断句?以致读起来,须从师长处学会断句,而后才能读通?”
“标点符号?”
蔡邕停下脚步,扭头看向马腾,好奇地问道。
“呃!”
马腾将自己给嗝住了,蔡邕这么一问,他才醒悟到,这个时代的人,可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概念的。
“这个,就是标在文中,告诉他人,此处该当断句的一个点,或是一个圈。”
“嗯,贤侄读书少,自是不知读书深处,断句不言自明。有点无点,俱都一样,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可是,有没有可能圣人一句话,后人有的认为该当这样断句,有的认为该当那样断句呢?时候一长,后人又如何知道如何断句才是圣人之意呢?”
“这个么。。。”
蔡邕抚须沉吟片刻,没有立即回答。他熟读典籍,自是知晓马腾所说这种情况并非不存在,只是他一向以来认为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统,所以没有多加细想而已。
“要是圣人当时就以点标注断句,岂非后人更能领会圣人的深意?”
马腾沉吟片刻,还是问出这句话来,只是话一出口,他就颇有些后悔:在当世大儒蔡邕面前谈这个,岂非是鲁班面前耍大斧,贻笑大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