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清凉观(1 / 2)
在这些驿丁口中,长青真人简直是个完人。按照他们的说法,长青真人的年纪应该已经七八十岁有余,鹤发童颜,精神极为健旺,大家都深信他有长生之道,因此郡中大户对他极为信服,常常听他宣讲长生久视之理,对其供奉也极为虔诚。
长青真人还有一手极为精妙的医术,不分贵贱,谁来求医,他都会出手,至于诊金,你有钱就多给,没钱不给也没什么,甚至对于贫民,他还倒贴药材。总而言之,方圆百里,几乎没有没受过他恩惠的人,在这里的人眼里,与圣人几乎无异。
“果然是大德高士,神仙一样的人物啊,只恨不能早见一面!”李玮虽说心中觉得,此人若非真的圣贤,大概就是大奸大伪之徒,但是嘴上却不含糊,“既然这次咱们到了这里,那么自然也该去拜访一番!”
牛耳山算不上什么灵秀之地,不过是比较普通的一座小山峰,上面也没什么出奇的景致,附近人烟也稀少,堪称荒凉,甚至这名字也不过是山里人胡乱起的。清凉观也不是很早就在这边的,最初不过是个破败的小庙,供奉的也不是三清道尊,而是山神,最破败的时候,不过一个庙祝,勉强靠着两亩菜地和偶尔过来供奉山神奉上的香火钱过活。清凉观兴起的时候,也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那时长青真人云游至此,初显身手,救了当时这边一个告老还乡的侍郎,后来又说想要在这边传播道法,正巧,山神庙那边的庙祝也去世了,因此,便将山神庙这块地方给了当时还年轻的长青真人。
长青真人靠着给人看病治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将清凉观建了起来,道观里面供奉的不是三清,却是真武大帝。慢慢也有一些据说跟长青真人有过交情的道士过来挂单,又招收了一些道童,通过郡县里的考试得了度牒,如今清凉观也有了二三十个人,香火也旺盛,十里八乡几乎没别的寺庙什么事了!
这会儿,李玮留了王柱等人在驿站,自己带了赵国安与两个书童还有几个护卫,便骑马往牛耳山而去。山下的粥棚这会儿已经到了收尾的时候,毕竟,每天就那么多米,还要保证粥的稠度,自然不可能无限制地从早弄到晚,好在如今很多平民依旧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在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一天吃一顿也是正常的,也亏得这会儿不是农忙,又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消耗不大,要不然,还真抗不下去。
李玮他们这一行人一看就不是本地的,而且出手大方,气度不凡,之前见过赵国安他们的一个道士连忙迎了上来:“几位居士果然是信人,今日正巧观主在观中不曾外出,小道这就引几位居士上山!”
李玮当先行了一礼:“那劳烦道长了!”
“当不起居士一声道长,小道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那道士谦逊道。说实话,自从前朝佛法有了盛行的意向之后,朝廷便对宗教进行限制,想要弄到度牒,就得考试,否则便是冒充,一旦被发现,便会被打入奴籍,被驱使从事苦役,因此,算起来,能够考到一个度牒,论起学问,大抵就能去考个童生了。能够考上童生的人,若非真的向道向佛,或者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谁会真的要出家呢!这道士如此谦虚,也是看着李玮他们明显有些来历,不敢在他们面前拿大而已。
李玮因此也是一笑:“那我就厚颜,叫一声小师傅便是了!这便劳烦小师傅引路了!不知小师傅法号是?”
那道士说道:“小道法号灵均!”一边说着,一边叫了人先将一行人的马给留在山下照顾好,这才带着他们往山上而去。上山的路是用青石板铺出来的台阶,据灵均的说法,是长青真人立下道观后,山下的信众自发组织起来,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铺设起来的。仅仅从这上面,就知道,长青真人在此是何等声望。
这灵均道人不过二十来岁,口齿却极为伶俐,而且颇有见识,牛耳山这样的地方,他也能随手指点山间景致,编出一些传说来,哪怕你明知道是假的,却真看出了一些意思,一个个也不觉爬山乏味辛苦,不由兴致勃勃起来。
牛耳山并不算高,没过多久,就看到了道观前的山门,两个道童站在山门口迎客,这会儿见得灵均道人带着人上来,连忙迎上前,口称师叔。
灵均含笑道:“几位居士且随小道这两位师侄走走,小道这便去通报观主,还请居士少待一二!”
这边的道童却不叫清风明月,竟是取了两个近似佛门的法号,唤作一心,一意,两个道童虽说不过十二三岁年纪,但是能在门口迎客,可见也是极为机灵的人物,这会儿见灵均居然要给这一群香客去找观主,自然知道这些人应该是大人物,因此,很是殷勤。
这道观算不上大,进了山门,走了几步路,便进了正殿,李玮抬头看着那应该有三米左右的真武大帝的绘金泥塑,对此倒也没有多想,很多道观都是如此,供奉的神明也多有不同,三清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供奉别的神明的也有不少,真武大帝也勉强算是主流,毕竟也是天庭的高层人物嘛!
李玮一行人给真武大帝上了香,便被引入了一边的偏殿等候,一心一意两个道童过去给他们烹茶,赵国安这才逮着了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