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大伯抗战求学记10(1 / 1)

加入书签

王淦昌的论文在美国发表5个月后,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就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实验报告——《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据回忆,美国青年物理学家艾伦就按照王淦昌先生的思路,成功地探测到了中微子的踪迹,这是当时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艾伦也在他论文里面明确的讲,我的这个发现,所依赖的就是王淦昌先生的思路。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47年发行纪念刊《近百年来科学之进步》,王淦昌被列为贡献人之一。40年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首先发现中微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王淦昌曾感叹说:“那时我只有三十几岁,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个黄金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设备条件太差,许多好的思想和理论无法进行验证,如果条件能够稍为好一点,我相信我们会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的王淦昌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他的学生李政道会为自己弥补终生遗憾。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35岁的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然而,李政道在1944年的一个选择,差一点让他与后来的诺贝尔奖无缘。

1944年的那个夏天,李政道来到湄潭后不久,得知了母亲已从上海移居到重庆的消息。贵州紧邻四川,路途不是很远,李政道便前去看望母亲。回程的山路上,他乘坐的卡车失事,李政道背部受伤,被学校接回湄潭养伤。养伤期间,他得到了束星北精心的照料。

据回忆,李政道上我们家来几次,父亲他都是很热情款待的,特别有一次我印象最深刻。他吃那个鸡呀,我们都很馋,那时候小嘛,他给李政道鸡腿吃,我们小的印象很深啊,为什么不给我们吃,我们是你儿子啊,没有吃,给他。另外我就分析为什么这样子呢,爱才,他大概当时发现了,李政道有天才,所以对他特别地照顾。

不久后,束星北接到国民政府军令部邀请,让他担任技术顾问,研制高科技军工武器,一心要科学报国的束星北去了重庆。

这时候,全面抗战进入第七年,日军发动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后,又在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桂柳会战。中国军队第4战区,在战区司令官张发奎指挥下,以桂林、柳州为中心对日军进行防御作战。与此同时,中国援缅远征军方面传来消息,特种兵严重缺员,国民党政府随即发出10万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这场运动波及到全国众多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内,一批学生决定弃笔从戎,参加青年军。

据回忆,李政道当时也是热血青年嘛,是在这种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他是已经报名参加青年军了,是报名了。

一天,王淦昌收到一份从重庆发来的加急电报,发报人是自己的同事兼好友束星北,尽管王淦昌此时已是物理系主任,但束星北还是几乎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看住李政道!”就在几天前,李政道写信告诉束星北,说自己要参加青年军,到抗日前线去。

据回忆,当时束星北已经在重庆了,在国民党军令部,在那里研制雷达呢,他听到以后,他是他打电报给王淦昌先生,让王淦昌先生看住他,说这个年轻人不能当兵,谁都可以当兵,他不能当兵,一定给我留下来。

王淦昌收到电报后,马上把受伤还未痊愈的李政道接到自己家中养伤,轻易不让出门,并苦口婆心的加以劝说,这才断了李政道从军的念头。但是,身在重庆的束星北依旧不放心,他最终决定把李政道接到重庆。李政道伤势痊愈后,在束星北推荐下,进入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师从束星北的好友,物理学家吴大猷,继续攻读他心爱的物理学。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李政道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31岁那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