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大伯抗战求学记11(1 / 2)

加入书签

离开浙江大学53年后,在浙江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会上,李政道感慨地说道:“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三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四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1944年10月22日,贵州遵义城北50公里处的娄山关,

驾车的是一个英国人,名叫李约瑟。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副驾驶上坐的是他44岁的妻子李大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4年前搬迁到此的国立浙江大学。

李约瑟原名约瑟夫?尼达姆,1900年出生在伦敦,23岁时获得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以研究生物化学而闻名。31岁时他出版《化学胚胎学》一书,被称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在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还特意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才有的号:“十宿道人”,而中国人记住的则是他的中文名字:李约瑟。

据回忆,他在1942年到1946年的时候,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个会员,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搞生物胚胎学研究的一个学者,那么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来,进行抗战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考察。

1942年,李约瑟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援助战时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他亲自驾车,走遍中国大后方的十个省,访问三百多个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六个月前,李约瑟已经到过国立浙江大学,但只是匆匆路过。这一次,他是受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专程到遵义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李约瑟是中国科学社的名誉社员。

中国科学社是1914年,由赵元任、杨杏佛等7位中国留美学生发起。在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的竺可桢随后加入。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

国立浙江大学历经五次搬迁,最后落脚在贵州的遵义和湄潭两地,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定发展。校长竺可桢希望借助李约瑟,让世界了解流亡到大后方的国立浙江大学。

这一天下午,李约瑟按原定计划抵达遵义。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出现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据回忆,他是穿的长袍,穿的是中国人的服装,蓝色的长袍,戴个眼镜,个子很高,像个猿人一样的,当时他在英国人里面可能也算个儿高的。

当晚,竺可桢设宴为李约瑟接风洗尘。席间,李约瑟对贵州遵义的茅台酒赞不绝口。后来,李约瑟爱喝茅台成为人尽皆知的事情。李约瑟告诉竺可桢,准备利用这次参加科学社活动的机会,在浙江大学考察三天。第二天,竺可桢便将李约瑟带到遵义以东75公里外的湄潭校区,参观理学院和农学院。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素有“黔北粮仓”之称。县城外湄江环绕,风景秀丽,浙大师生曾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10月24日上午,湄潭北门外国立浙江大学的饭厅被布置成临时礼堂,四百多名师生挤在这里,倾听李约瑟的演讲。李约瑟演讲的题目是《科学与民主》,担任翻译的是教育系主任郑晓沧。竺可桢最小的儿子竺安也现场聆听了李约瑟的演讲。

据竺安回忆,他讲的内容当然也是超出我的水平,再加上英语,因为我们学了这么多年,口语并不行。但是在大礼堂听课,听报告的这个印象还是很深的。

演讲结束,竺可桢做简短的致谢词,随后便带着李约瑟到生物系考察。湄江边上,有一座名为唐家祠堂的院落,祠堂四周林木葱蔚,环境宜人。四年前国立浙江大学的生物系搬到了这里,但唐家祠堂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条件艰苦。

据回忆,当时实验条件坦率地讲,只能土法上马,没有自来水怎么办,就在唐家祠堂外面弄一个支架,上面放一个大木桶,雇一个民工每天要挑二十多担水,既沉淀了,又通过竹管引到了罗宗洛先生的实验室,谈家桢先生的实验室,贝时璋先生的实验室,生物系就是这样来解决水的困难。

陪同李约瑟参观生物系的还有系主任贝时璋。李约瑟跨进唐家祠第一步后,便刻意放慢了行走的速度和力度,因为脚步稍重一点,这个实验室的地板就会颤动。如此简陋的教学条件,让李约瑟夫妇倍感惊讶,这里的生物实验室根本无法与他们所在的剑桥大学生物实验室相比。他们走进第一间实验室后,发现生物系的谈家桢教授正在与他的研究生围着几只五颜六色的瓢虫进行实验观察,内行的李约瑟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谈家桢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摩尔根实验室留学时,就开始以瓢虫和果蝇为实验材料,研究性遗传学和进化论领域的相关课题。1937年,谈家桢被竺可桢聘为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刚入校门便随校一路流亡西迁。

西迁这一路虽然艰辛,但由于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