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爷爷的抗战1(2 / 3)
许许多多有识爱国之士一样,爷爷深知自己虽不能扛枪上阵杀敌,但能用自己手中如椽巨笔去鼓舞人们,去怦击时弊;能用自己的热情,去教育孩子们,学好知识,长大后去保家卫国。。。。。。
从1937年7月起,被炸重迁后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寄岫和爷爷赵欲仁编校的《复兴国语教科书》(1~4册)。该套教科书从1937年7月第1版,一直沿用到1942年,是抗战期间未沦陷区使用最广泛的国语教科书。从而使爷爷的名望达到了他的历史最高点。。。。。。
(三)。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失败,宁杭危在旦夕,12月,国民党中央政府委派黄绍竑重新主持浙江省政府。
黄绍竑到浙江未满20天,日寇在金山卫、金丝娘桥一带登陆,杭嘉湖地区即告沦陷。黄绍竑在杭州组织了最后的市民大疏散,炸断钱塘江大桥,将省府人员转移永康,欲以方岩作为临时省会。当时杭嘉湖一带的百姓除有家业、田地的老人难以离开,多数青年,尤其是机关干部、公职人员、学校师生大批举家南迁。
浙江省政府迁到永康方岩,想在方岩安身。但是日寇很快杀到附近,占领了萧山、诸暨一线。省府不得不再度南迁。遂以丽水为中心安置大批机关单位,把丽水作为抗战的后勤基地。因为碧湖有丽水最大的一块平原。商业、手工业发达,农产品丰富,足够解决南迁人员生活需要。便把人员最多的文化教育部门设在碧湖。当时尾随而来的难民中青少年上万。当局决定按照年龄段分别安排。年幼的孤儿进入设在碧湖缘缘佛堂(位于碧湖老戏院)的育婴堂;儿童进入战时儿童保育院(位于碧湖小学)。小青年则在迁到碧湖的联师等校学习(位于碧湖龙子殿等处)。年级稍长的就进入“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有时也叫做“浙江战时工作人员训练团”。该团1938年1月在碧湖开班,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亲自担任团长,具体事务由省教育厅长许绍棣负责。
当时碧湖镇北有一片高地,因为缺少水源灌溉,便作了汤家的坟地。所以土名称为“汤坟”。训练团选择了这里作为校址。动用工兵和民夫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学校。学校筑上围墙,四周栽种了马尾松。从大门口开始,又开了一条大路,两边种上整齐的松树,经过碧湖上街街头,与碧湖通往松阳的公路相接,便于车辆出入。校舍一律是木柱、木板壁、小青瓦的平房。校内还打了口水井,碧湖地下水源丰富,足以供给师生用水。
战时训练团初办时,专门招收杭嘉湖平原沦陷区流亡来的青年学生。后来训练团公开在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浙东一带尚未落入敌手的失学和失业青年纷至沓来,全团最多时共三千余人,按文化程度编为6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1至5个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过严格的集体生活,纪律严明,稍有违反,就会受到惩罚。即使是假日学生也只准在校或镇上活动,不许去别处游玩。当时同在碧湖的还有杭嘉湖的的一些学校,后来合并成“联师”“联高”“联初”三校。学生毕业后也参加训练团训练。著名作家金庸回忆,1938年1月,15岁的金庸进入设在碧湖的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受训,
战时训练团规定头3个月为入伍期,对学员进行预备教育。除进行文化学习外,还要求参加整修营房,平整操场的劳动和基本的队列训练,训练时间每期只有数月,训练的课程,有法律常识、民国基础教育,还有军事行军训练,课时紧张。此外,还举行篮球比赛、爬山比赛等体育运动以及文艺表演。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训练班教育训练实行政治文化、军事体能并重的原则。训练团按照当时需要还设有干部班、贸易班、简师班、会计班、乡村建设班等。届时6个月。毕业以后可以从军也可以到合适的部门工作,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当时在雅溪、曵岭一带有***党员参加的乡村建设运动。一些学员到了那里加入了***。该团实际上兼有军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性质。
训练团的学员并无军人身份,但工作人员具有军籍。
当时黄绍竑管辖的地区还比较开明,中共温州特委在碧湖设有公开的工作组。他们向聚集在碧湖的各地青年,大力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中共地下党员董乐铺主持的丽水会文图书社也多方支持进步书刊的印刷发行工作,印发了许多抗日救亡进步书刊。介绍红军长征的小册子,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书刊,以及《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在碧湖广泛传播。许多学员阅读着这些进步书刊,走向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抗日救国的道路,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尤其新四军中,从训练团中去的女兵很多。
开国上将张爱萍夫人李又兰,宁波小港港口李家人,爱国实业家李善祥次女,1937年?七七?抗日开始,她与一班爱国青年报考设在碧湖的?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1938年3月,辗转至武汉,后到南昌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1943年日寇发动衢州会战,意在打通浙赣铁路。日寇以侧翼压迫丽水、温州。国民党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