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真伪难辨(2 / 2)
,全歼西摩尔的两千多联军,那还算是个事儿?
荣禄从手上撸下来一枚翠绿的玉扳指,大方的丢给李存义:“这个赏你啦!跑了一百多里辛苦了,回去歇着吧,车马一定要看护好,只要办好了这趟差事,黄马褂就包在本中堂身上。”荣禄端起茶杯。
“送客!”管家扯着嗓子嚎了一声。
“谢中堂。”李存义结果扳指看都不看随手揣进袖筒里,起身再次抱拳拱手,雄赳赳的走出了荣府。
“咚咚!”
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荣禄心里一惊,他听出这是西洋开花大炮的声音。
张怀芝动手好快啊!
“快拿千里镜来!”荣禄从藤椅上跳了起来,鞋子都来不及穿,跌跌撞撞的往后园假山上跑,一群家奴慌慌张张的跟在他身后。
荣府所在的东厂胡同距离东安门很近,因为炮声隆隆更觉震撼。气喘吁吁的荣禄跑到加上,手搭凉棚往远处观望却哪里看得清楚?骂骂咧咧的等到千里镜拿来,向南遥遥一望,发现烟尘不在内城,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派人去查,看看炮弹落在哪里。”
陈夔龙急忙派人到顺天府衙门,安排人探查,他自己就坐在门房等消息,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衙门的巡捕跑的满头大汗回来报讯。
陈夔龙得了消息急忙又走到后花园找荣禄。
“中堂,炮弹落在了草场十条,山西票号‘百川通’整个没了。”
荣禄和“百川通”的掌柜还有些交情,在西安将军任上的时候,军饷都是由“百川通”代理,难免有些兔死狐悲:“伤人了没有?”
陈夔龙摇头道:“归了包堆都炸飞上了天,恐怕难有活命的,具体伤亡还在清查。”
荣禄叹口气道:“可怜,无缘无故替洋人挡了灾。”
陈夔龙冷哼一声:“哪里是替洋人挡灾?分明是替朝廷挡了灾!若是这炮打进了英国公使馆,杀光了在京所有外国公使,怕是玉皇大帝也救不了咱大清了。”
荣禄也不搭话,背着手慢慢的往回走,边走边叹息道:“从优抚恤吧,哎,李鸿章一直不肯进京,这和议一日不开,终归不是个了局”
“家贫思贤妻,国难显忠臣,眼下这个局面也只有李中堂能应付,可您瞅瞅北京城闹成什么样了,李中堂进京恐怕性命都不保,还议的哪门子的和?”陈夔龙也深有同感。
荣禄生平最不服李鸿章,总觉得自己这两把刷子比李鸿章不差,但是遇见眼前这么纷杂的局面,就赶到力不从心,恨不得李鸿章能飞过来,自己好把千钧的重担都卸到他的肩上。这才算真正明白一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
此刻看到载漪等人的倒行逆施,荣禄才佩服李鸿章的先见之明。李鸿章离京之前,荣禄也动过废光绪拥立大阿哥溥儁的念头,戊戌年的时候,荣禄把光绪得罪的太狠,生怕他一旦再次亲政就要和自己算总账。
为此,荣禄特意到贤良寺找了李鸿章,想试探一下他的意见,如果李鸿章也赞同的话,那这个事儿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俩人见面之后打了几句哈哈,荣禄刚表示了一点废立的想法,李鸿章就拍案而起:“仲华,你有几颗脑袋,敢行这非常之事?”
荣禄苦着脸解释:“少荃,今儿已经是十一月二十五了,老佛爷的意思要在年底办妥这件大事儿,已经是图穷匕见了,我独木难支扛不住啊!”
不等他说完,李鸿章凛然相答:“此何等事?岂可行之于列强环伺的今天?上头如果一意孤行,那可真是危险万状,西洋驻京使臣必然首先抗议,各省疆臣亦可以仗义声讨!无端动天下之兵,仲华,春秋责备贤者,你一定难逃史笔之诛。”
荣禄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的回到军机处,就看见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电报,也是极力反对废光绪立溥儁,其中有一句话说的极有分量:“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紧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来了电报,洋洋洒洒五千言,总之就是一句话:换皇帝,那是绝对不行!
三大总督一起反对,尤其是还探听到了洋人的态度也是极力反对,公使团表示,一旦拥立溥儁为皇帝,西洋各国将不予承认。
小胳膊拧不过大腿,荣禄从龙的心思也就淡了,连慈禧也只能作罢。当时荣禄还颇为怨恨李鸿章,现在看来李鸿章说的一点都不错,真要是溥儁当了皇帝,那大清国也就到头了。
俩人走回花厅,陈夔龙端起一杯茶笑道:“这个张怀芝倒是有脑筋的,能体察中堂的用心,今后有机会,中堂可以抬举他一下,还有那个方德江更是心思缜密。今天虽然毁了‘百川通’伤了几个人,但是却让中堂得了一文一武两个人才,下官以茶代酒为中堂贺。”
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嘴里说出来,感觉就是不一样,一番话说的荣禄心花怒放,一扫多日以来压在头顶上驱之不散的阴云,他端起茶一饮而尽:“这茶喝到这个时辰,才总算是喝出了些滋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