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口里口外(求推荐票)(1 / 2)

加入书签

一天比一天热,原本是早上五点半出发走到中午,后来变成了凌晨四点挑灯夜行,上午十点就扎营。从廊坊出发,一边行军一边训练,过涿州、易县、涞源、蔚州,绕了一个大圈子,整整走了一个多月才过了万全县。

不同于后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从廊坊到张家口就两条官道,要么是经过北京城,走昌平怀来,要么就是绕一大圈走涿州、蔚州,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

一路之上景象触目惊心了。两边经过的村寨基本都是一片死寂,没有鸡鸣犬吠,更不见炊烟袅袅。坍塌的土墙,斜倒着的房门,有的门上还能看出子弹的孔洞和班班驳驳刀砍斧劈的痕迹,到处是衰草枯杨,一片残败景象。道路上也很少能看到行人了,更别提平日穿梭的车马,世道乱成这个样子,哪里还有商贾敢出来做买卖?

方翔在廊坊的时候就知道直隶大旱,但是没想到灾情如此的严重,偶尔经过一个县城,多少还有点人烟,往往也是满街的饥民嗷嗷待哺,死人连棺材都没有,就用席子一卷,随便扔到郊外,野狗吃惯了死人肉,眼睛血红,见了活人也想扑上去。把招募来的那些女医护人员吓的躲在轿厢子里,大热天也拉着帘子不敢看外面的景象。

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艰难了,尽管带足了吃用的器具,但有时路上饥民那副可怜巴巴的眼神真是让人受不了,士兵把随身的干粮大部分都给了他们,转身就迅速离开,不敢再多看一眼。沿途竟然还碰上几伙劫道的,这令方翔等人觉得不可思议,什么样的蟊贼这般不开眼,竟然敢抢劫全副武装的大军?

只是这些土匪、强盗一看也是业余的,一个个面黄肌瘦都快没人模样了,听见枪响,有的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哪里是劫道啊,分明是饿的走不动,连锈迹斑斑的刀片都拿不动了。方翔等人兴致索然,连剿匪的兴头都没了,任由他们四散而去。连拿他们练练兵的兴趣都没有。

终于快到目的地张家口了,方翔长舒了一口气,一路之上但见满目萧疏,昔日的城镇成了狐狸野狗的家园,如果再不补充粮食,大军就要啃树皮了,只可惜树皮都被灾民剥光,想吃也得有啊!

而过了万全县就不一样了,这里受灾依然严重,但是却能看见商队的车马,不像沿途那种百里无炊烟的惨状。

走过万全县,到了宣化城外二十里扎下营盘,方翔一袭青衫骑马进城,袁坤和尚云祥这两大高手贴身保护,后面跟着二十几个便装的士兵,没人腰间揣着两支自来得手枪,车把式赶着四辆装满银元的马车进城采买粮油。北洋总医院的两个美女护士莫妍和盛巧儿、也坐在骡驮轿里随行,负责给大军采办防暑的药材。洋兵俘虏里,凡是军医都被留用,只是方翔至今还在保守秘密,对联军俘虏严加看管,绝对不许他们抛头露面,其他人又不懂医术,尤其是军中急需的西药,更是没有人懂。方翔只能让那些洋鬼子军医开出药单交给莫妍和盛巧儿,让她们俩负责采购。

鲍三虎、高天宇、杨一鸣等人留守大营,督促士兵训练以及监管洋兵俘虏。

一行人进了县城,这里比别的县也好不多少,到处是饥民,城外跟是饿殍满地,情景真是惨不忍睹。

进了城门,不远处有个巨大的打谷场,饥民扶老携幼往里面挤,不少人走着走着,嘴里吐出白沫和一股黄水倒在地上,眼看就没救了。但是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饥民出奇的多,能看到黑压压成片的灾民,说明宣化的情况应该远远好于其他地方,否则饥民不是饿死就是逃亡了。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宣化城里裹着红头巾的义和团不少,高鼻子蓝眼睛的俄国老毛子同样也不少,卖俄国进口皮毛、铁器的商铺更是鳞次栉比,两边竟然相安无事。

方翔有个感觉,离京城越远的地方,义和团就越消停,不太敢胡作非为,天津的义和团相比北京就好了许多,抢劫自然不在话下滥杀无辜的却不太多,而宣化的义和团更是规矩,和大刀会、红枪会等结寨自保的地方武装没什么两样。

在打谷场看了片刻之后,方翔发现一些穿着还算干净的人挤在饥民之中,眼睛朝那些十多岁的女孩身上瞄,一个个神头鬼脸,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些家伙想干什么?方翔心里有些疑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对是不安好心。

教场里支着几口大锅,这里应该是个粥场了。方翔挤到跟前看了看,稀汤寡水的连个米粒子都不好找,按照朝廷施粥的旧例。粥场的粥应该是筷子插进去不倒,用布包裹着不渗漏,凉粥用手抓着就可以吃。而这里,眼力再好的人都看不清楚米长什么样子,即使是这种东西,每锅也只有小半锅。

穿着官服的差役和衙役用皮鞭和棍子把饥民编成队伍,肥头大耳的伙夫拿着大马勺骂骂咧咧的开始施粥,人群骚动了起来。

方翔看见一个相貌还算清秀的女孩跟着一个衣服上满是补丁的中年妇女也在排队,女孩看样子也就十四、五岁。轮到她们俩的时候,胖伙夫淫笑着道:“我说这位大姐,你还来领什么粥啊?你这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啊!我给你介绍一个吃饭的地方怎么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