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守株待兔(2 / 2)

加入书签

手多发的一两半银子的津贴,哪怕是让他们爬冰卧雪都会义无反顾。

最后,担任教官的武备学堂的学生军官都服了这些农家子弟,扪心自问,换了自己是不是能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穿着厚重的伪装一动不动的趴在地上四五个时辰。

武备学堂出身的军官自忖,这种苦自己绝对吃不了,这些穷怕了的人把银子看的比磨盘都大???在这大灾之年,自己多受一分罪家人就少一次饿,兴许就能熬过这个灾年。如果自己命大,能侥幸活着回家,甚至是熬出个一官半职的,那祖坟就冒青烟了,将来家里的弟弟妹妹就能讨个婆娘,或者是拿一份儿丰厚的嫁妆,到婆家说话也硬气。

杨一鸣等人终于承认,这些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家子弟,只要练好枪法,竟然个个都是天生的战士。中国人被五千年的苦难磨砺出的坚韧,成为融化在血液里的基因,战场和训练场上的艰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难以忍受。

为了让这些农家子弟尽快的掌握新式武器和战术,白天训练之余,还要抽出时间让他们学习读书写字,这些满身臭汗两脚泥巴的农家汉子,像海绵般如饥似渴的盯着黑板,用笨拙的手将老师讲授的一切都记下来,生怕遗漏任何一点东西。

在乡下,能够认字是种莫大的荣耀,哪怕是再穷的家族,都会凑钱把族中看起来机灵的子弟送去读书。能够读书,不单单是为将来寻个出路,而且可以算是一种特权。那些子弟被选中由族里资助读书的人家,爹妈走路的时候鼻孔朝上,下巴都扬到天上,其他人见了他们也会客气万分,连横行乡里的地保都不敢对他们大声说话???人家的家里有读书人啊,谁知道哪位小祖宗是文曲星下凡,将来没准能中个举人当老爷呢!

一旦家族中出个举人,那就要连摆三天的宴席,整个家族都跟着腰板挺的笔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乡下哪怕是一个穷酸秀才都比地主财东有面子???人家见了县太爷膝盖骨都不用打弯的,西风钝秀才游学的时候,没了盘缠可以直眉瞪眼的到县衙门找县大老爷打秋风???可怜,那些泥巴腿子看见衙门口的水火棍就吓的全身发软,还是读书人厉害啊!

招募的新军,从小就艳羡那些能读书的孩子,自己大清早饿着肚子放牛,人家却在宗族的学堂里吃白馒头摇头晃脑的念子曰诗云。现在自己有了读书的机会,怎么会不倍加珍惜?而且他们隐约听到传闻,钦差大人是以预备军官的标准在训练自己,将来扩军之后,这里留下来的每个人都将成为中下层军官。

在新军里,士兵犯错挨军棍皮鞭是家常便饭,但是双耳穿箭、跪营门这些带有侮辱性的刑罚被彻底废除。士兵们即使是面对方翔,也只需要单拳平胸立正行礼,骑兵见了上司连马都不用下,只是在马上行举刀礼。包括方翔在内,必须对士兵还礼,以示尊重。这令所有人都感到发自内心的激动,同时也培养出士兵的自豪感和对军队的认同感。

穿上那身神气的铅灰色军官服,戴上象征军官身份的臂章跨上洋马佩戴指挥刀???真要是有那么衣锦还乡的一天,全家人还不得激动死啊?家里出了官老爷了,这不是祖坟冒青烟了嘛!

良好的训练,充足的营养,足额的军饷,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的晋升机会???这些构成了新军的向心力,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方翔身上,对这支尚未有正式编制的军队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没人会因为训练的艰苦而放弃这个机会,对于这些农家子弟来说,也许这就是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唯一的机会。

从廊坊招募青壮开始,一路向北走到张家口,又折回来像京畿,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士兵的素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尤为可贵的是,每个士兵都对这支部队产生了足够的归属感。

军官夜间巡营,帮睡姿不好的士兵掖一下被子,监督训练结束的士兵洗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产生了极大的效果。士卒普遍将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军官当做父兄般的尊重,并以他们为榜样,初步形成了一支铁军所必备的底蕴。

天已经黑的深沉,明月当空将地面照的纤毫毕现,蚊虫咬的杨一鸣等人满身的大包,但是他们却只是轻轻的摇着军帽驱赶依然在山上等候,目光死死的盯着下面的官道。

“哒哒哒“

远处传来马蹄声,渐行渐近,隐隐能看见火把的光芒。

“来了,来了!”

卫兵们惊喜的低语,嘴里摇着半根草茎的杨一鸣精神顿时一振,吐掉嘴里的草根,从脖子上取下八倍蔡司望远镜。

只见火光的映照下,一匹雪青马沿着官道飞驰,到了山脚下,骑手拨马沿着山道冲了上来。骑兵的身上穿着厚厚的伪装服,在山间草木的掩映下,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是一匹无主的战马独自跑了上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