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内外勾结(1 / 2)
“保了端郡王载漪,现在又要保董福祥,朝廷中枢要干什么?真当我李某人是神仙,吹口气洋人就头发昏吗?”李鸿章怒气冲冲的吼道。
“中堂,中堂,消消气消消气,朝廷有朝廷的难处!”庆王奕劻苦笑着安慰。
李鸿章拍案而起:“王爷,这议和的事情还是请朝廷令委高明,我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年老昏聩,实在是不堪大任!”
庆王奕劻来北京之前,慈禧三令五申,让他少说废话,一切以李鸿章的马首是瞻。庆王爷乐的让李鸿章冲锋陷阵,这议和事情是能轻易粘包的?只要搀和进去,哪怕是豁出命和洋人在谈判桌上折冲樽俎累死在北京城都没用,汉奸国贼二毛子的帽子,早已被御史言官和民间报馆举在手中,随时都能扣在脑袋上。
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庆王爷既然已经来到了北京参与了议和,想躲清闲也不容易。李鸿章在北京议和,天天陪着笑脸和洋人打哈哈,各地报馆却异口同声的说他是在卖国,气的李鸿章受伤的眼睛天天红肿,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东西了。
庆王爷生怕李鸿章在这个时候突然蹬了腿,要是这老家伙现在死了,那在和议的文书上签字的,可就轮到他了???庆王爷想想就吓的腿脚发软,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在马关签了和约,所有条文都是反复通过电报向朝廷请示过的,即便如此,御史清流和民间也不曾放过他,一致声讨汉奸李二鬼子。
“杨三之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当时的李鸿章有多倒霉,庆王爷可是历历在目,幸好李二鬼子的心胸还算开阔,若是换成庆王奕劻,恐怕当时就狂喷鲜血死了。
奕劻也在暗骂朝廷多事儿,为了保住载漪等亲贵,李鸿章就差给洋人磕头了,好容易洋人勉强答应了,现在又让保董福祥。
董福祥是什么好东西?洋兵已经打到了京城的外城了,这厮不但不组织大军抵抗,反而下令全军抢掠,在洋人即将进京的那一天,董福祥就抢了上百万两银子的财货。
老佛爷听说之后,送了四个字给他:匪性难改!
庆王作为要被义和团诛杀的“二虎”之一,对董福祥绝对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听说洋人想杀董福祥,庆王好暗暗高兴,没想到老佛爷居然一天三四个电谕,要求务必保住董福祥的老命,这就令庆王很是不爽。
不爽归不爽,电谕还得要尊,只得又卑躬屈膝的和李鸿章说好话,指望他再和洋鬼子沟通一下,能让董福祥过了这一关。
“王爷,朝廷有朝廷的难处,这个我知道!咱就不难吗?甲午年的时候,日本凭借兵势强逼我大清割让辽东,那时候彼持强权我有公理,我大清能获得列强的同情稍有转圜余地,才有了三国干涉还辽!现在大清无端杀戮洋人公使和书记官在前,不顾万国公法攻打列强使馆在后,公理强权皆在洋人之手,现在我能把交涉办到这个程度,列强不以我大清为战败国处理,我已经是心力交瘁,现在又多方包庇罪魁祸首,这让我如何交涉?王爷,还是让朝廷另请高明的好!”
李鸿章气的吹胡子瞪眼,不搭理庆王了,把他晾在了一边。
庆王一直陪着李鸿章和洋人议和,这里面的困难怎么会不懂?李鸿章采纳了方翔的建议,干脆装糊涂,死不承认和洋人宣战过。洋人里,虽然英国、美国、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接受了李鸿章的说法,但是德国、法国、日本却坚决不同意这样的说辞。幸好方翔的电文里面说的非常清楚,李鸿章又找了大清驻美国公使伍廷芳作为帮手。伍廷芳是大律师出身,精通万国公法,他又重金礼聘了一大堆的洋人大律师,在英美俄三国的支持下,伍廷芳等人精心竭力和洋人公使团争辩。
恰巧当时给慈禧老佛爷起草宣战文书的军机章京是个二五眼,读圣贤书出身的腐儒,对宣战诏书的格式半点都不懂。宣战诏书的格式乱七八糟,甚至没有敌国的准确名称。这就被李鸿章拿来做证据,证明从法理上大清给各国使馆的宣战诏书并不能算是正式的宣战文告。
伍廷芳等人和公使团磨破了嘴,英美俄三国又在背后替大清撇清,总算是让其他国家勉强接受了大清并未宣战的说法。大清也由战败国变成了内乱的受害国,而他们出兵则成了受大清朝廷邀请平息内乱,保护本国使团和侨民。
李鸿章、伍廷芳等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若是被当做战败国处理,那大清就彻底完蛋了。这个年代,全世界对于战败国的处理,几乎是清一色的瓜分。
免了大清瓜分豆剖的危险,又费心竭力洗脱了慈禧的罪责,又捏着鼻子勉强护住了载漪等祸首,现在朝廷居然要保董福祥???这还有完没完了?这和约还打算签不打算签了?
“中堂,现在西北回回作乱,如果董福祥被杀,就会兵连祸结荼毒西北数省,朝廷现在既无抚民之银又无剿匪之兵,只能是力保董福祥,希望他能劝西北回回不要造反。”奕劻再三的恳请,希望能说服李鸿章。
李鸿章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荒谬,这又是哪个黄口孺子信口开河?不杀董福祥,西北就不闹了?西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