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末世文取材(1 / 3)

加入书签

本文仅为探讨而并非单纯的打脸和吐槽。

本人对社会科学没有多少研究,只是通过简单计算加臆测构勒出一系列大灾变后的世界,然后发觉现在哪怕是被捧为神作的末日文确实让人无语。

许多神作的文字功底尚能让人看得过眼,甚至令人眼前一亮的也并非没有,但是怪就怪在本人较为倾向合理派思想,所以眼下的末世文中的设定以及情节发展都比较脱离实际,或者说远远与“相对实际”有很大的差距。

有人会反驳:看网文图的就是轻松,或者指责本人吹毛求疪,再或者就是“有本事你也写小说”、“按照你的逻辑xxx”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只是较为倾向合理派,准确地说我只是妥协派、和稀泥派,为了能让文中剧情发展、人为制造矛盾与冲突或设定不够科学这些都能理解,毕竟许多写实派名著都是源于现实然而却高于现实(别跟我提《西游记》、《封神榜》之类的,其实我想举的例子是《三个火枪手》、《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批小说)。

但是,重点在于——作者用极度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无比俗套的网游套路书写末世/灾后的世界就非常能表现出某些人低下的写作能力了。在此我们先不提人性之类的高深话题,单把毁灭性的灾变本身做个合理性地探讨。

首先是被人唾弃已久的丧尸文,其实这点很多人都通过能量守恒、物种进化等各种角度论证丧尸物种存在的不可能性,但是欧美影视界对此照样乐此不疲,就好比国内对辫子戏难以理解的偏执。国外的丧尸题材并非源自《生化危机》,古典时代的埃及已有丧尸存在,传说中阴雨天或月晦之夜便有死人从墓中爬出,干枯的躯体被纱布层层包裹拖着沉重的脚步在街道上徘徊。此外的两河流域、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即巫毒教文化,可能是奴隶贸易中从非洲传播至此)都有广泛地存在,在定义上可能更适合称之为“不死者”(undead)或“Zombie”(指用巫术起死回“生”的死尸)。(这里不提我国的僵尸,据称最早的我国僵尸源自轩辕黄帝之女——女魃,但本人对此颇为怀疑,因为从未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鞑靼帝国官服以外的着装)

众多丧尸灾难影视、小说、游戏中又各有许多不同的引发源,史前病毒、人造病毒异变、天外来菌、药物致病等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生化危机》。目前网文中大部份丧尸文借鉴最多的也差不多是生化系列,且认可生化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再以此基础上推演出灾难中和灾后的世界现状。

大多数丧尸类末世文表现的生化灾难级别都是世界性的,我看过也有国家级别,不得不说对于灾难的描写网文中鲜有合格,也许是限于想像力的匮乏、个人经历的缺乏和文字功底的低下,然而对于剧情发展确实是处处毒点。

以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社会毁灭性打击的生化灾难,网文多突出了在极端状况下人性的“表现”,不得不说为了提供展现人性的剧情,作者们对灾难中/灾后世界的设定可谓是前后颠倒、不知所谓。

首先,以某国特殊国情为例,假设在无防备情况下爆发毁灭性生化灾难,辽阔的国土和众多人口以及低下的行政效率导致人口集中地(城市)失控是极为可能的。不管病毒对人类感染性是否与性别、年齡、体质结构有什么差别,大量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口损失是可以肯定的,损失的人口可以波及教育、金融、医疗、交通、建筑、行政、维修等各个行业,这种对人才的流失是无差别性的,不因人的品格、职业熟炼度而有差异,这就导致了人类社会倒退的第一步:城市功能崩溃,供水供电、城市清洁、网络通信、公共交通在很短时间内停止,幸存者在失控的混凝土森林中艰难地生存,并且因为一系列后续危机致使人口进一步下降。

正常社会中只要人口短期内死亡(或变异)十分之一(其实不用十分之一)就能使日常生活陷入混乱,如果没有戒严,人们会四向奔逃;人口短期内死亡(或变异)五分之一则可能使城市陷入崩溃的边缘——大量城市日常功能已消失,惊惶的情绪无可避免地在人群中传播,比中世纪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让人们对灾难的恐惧进一步发酵,市区一片萧条,骚乱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来得及进行有效戒严手段,城市很快便会崩溃,或者说是失控,介时人口集中地区将会成为不设防的屠宰场。危机四伏的城市,没有水电,储藏食品的习惯在我国城市人口中非常鲜见,数十万或更少的幸存者过着空前黑暗的生活,末世文中哄抢超市店铺的现像应该是普通人所能想像最快捷的日用来源,阅读末世文的人群估计也不会觉得这有违常理,这就是秩序的崩坏。

即使有部队驻防的城市也应该考虑到生化感染的无差别性,以及普通手段对预防间接病毒传播的可行性,比如封闭窗门、普通过滤面具等是否能有效防止空气感染,还有就是空气感染是否因为时间推移而减弱甚至消失(另一种就是幸存者是否逐渐对间接感染产生抗性)。驻军、武警的大量死亡及灾难全国性爆发是否会导致军警稳定性下降?我想这种灾难面前即便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