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末世文取材(2 / 3)
军人也不能说完全可靠,至少一段时期内的波动是难免的。
旧有的秩序瓦解是否会导致军警哗变?这个问题我不能肯定,但是我设想军人对全面核战爆发的适应性应该超过全面生化危机,必竟军队传统中应该会有应付全面核战的计划,而且普通军人也此或者会有较生化危机更为冷静的心态(破釜沉舟的战争决心?)。如果军警大量哗变会有何后果?流蹿的乱兵比平民暴乱更具毁灭性,但是我对PLA的操守还是报有较高期望,至少在兵源、训练和宣传上PLA与国外军警相比有许多优势,兵痞肯定存在,但比例小于美国大兵。
综上所述,不设防的城市肮脏、破败,没有水电,街道上或被车辆堵塞或无比萧条,被饥饿本能驱动的丧尸生物四处游荡,幸存者在适当的时候哄抢物资,残留的暴力团体失去压制,犯罪横行,秩序崩溃,进入夜晚城市一片黑暗,且只要经过几次豪雨便能使路面被积水覆盖。
此时习惯城市生活的幸存者们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没有空调、网络、通信,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小团体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中世纪,外界的形式发展无从得知,没有上帝视角,我们不能知道街对面拐角处是否有潜在危险,也无从得知何时外出觅食是安全的。此时要感设我国城市普遍加装防盗门的鸽笼式住宅,在最初危机爆发后或者大多数人选择奔回自己的房间紧锁房门,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口丧尸化之后被生前的自己反锁在房间内。
这时候的你可以考虑是否与团体转进到更有发展潜力的郊区(使于恢复农耕)。假设你成功转进并找到合适的栖息地,你要考虑幸存者团体的生存能力,不要高估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潜力,城市人口中很大一部份每天行走的路程应该不足十公里,他们所能适应的长期负荷大概也不超过五公斤,他们大多数对农耕最起码的常识一无所知,失去旧有的生活环境后他们很少能成功转型为有效人工。
在这方面,来自山村的人口或体力劳动者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至少他们更能适应灾后的环境,但组织管理又是另一大难题。如何建立短期规化,如果进行有效防御,如何进行耕作,如何分配人口,如何让人们保持希望……即使做到上述一切,你所在的团体也无限趋近中古时代,专业人才的匮乏是最主要因素。
一个宅男在缺少教导的情况下也许一辈子都很难像农夫那样耕作——损失专业人口后,也许农耕技术会倒退到粗耕时代,不过没关系,亩产的下降可以用种植面积补足,这不是大问题,但是有谁会用牛耕?人力?开玩笑,就算是农夫以纯人力花上整个月犁地又能开垦多少种植面积?没关系,大家一起上,别的暂时扔下全力耕种。那么我们再思考,我们中有多少人会建造简陋的房屋?好吧,大家一起动手造棚屋,问题又解决了。
现在,一群人住在简陋的棚屋,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不对,至少短期内还有灾前保留的一部份现代食品,同样也不缺乏各类工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终将消失。
当我们的下一代降生之时,许多灾前世界的词汇将消亡,至少是灾后一代人无法解理的,比如量子物理、涵数、后现代、抽像、期货、麦当劳、肯德基、欧冠、夏商周秦汉元明清、马里亚纳……元素周期表上的大部份名称、航母、战列舰、香奈尔、爽肤水、泰坦尼克、海洋之心……等等等等,孩子们将会失去灾前人类的系统教育,许多未曾接触的词汇无法在他们脑子里型成概念,他们根本无从得知他们父辈生活过的世界,灾后一代所能得到的信息取决于父辈保留下来的有限的书藉和口头讲述,然而也许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食物、是否扩建住宅等方面。
如此若干代之后,飞机、混凝土、汽车、电脑、手机、望远镜、化纤、界、门、纲、目、科、属、种……大多数灾前的词汇消亡,灾后世界渐渐出现在一些语言词汇也会出现,灾前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远古神话。
好吧,也许国家有能力组建若干人类文明避难所,同样也存在专业人员损失这一致命问题,即便大量社会高层获着幸存,他们在灾后世界也无法形成有效人工。
就算有全部灾前的技术储备也无法在灾后有效重建各行业的体系,航天工业、核工业、流体力学……一系列并非生存基础的高精尖技术行业和理论体系的重建变得遥遥无期,避难基地将因陋就简、本着本成最低化策略将基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也许大致的分工比如基础工业、城市清洁、各类设施维修、农业、基础锻造工业、军警依然存在,基地社会的科技水平倒退和发展是不平衡的,受人类活动范围所限,合金工业因原料的匮乏很快没落,航空科技、石油化工、化纤行业、金融、房产、理论科学遭到致命打击或基本衰亡,各行业技术保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二战直至冷战时期,当然,基地人类对灾前社会的认知肯定远超散布在野外的幸存者后代。
灾后若干代,也许会存在如下状况:野外的幸存者团体退化成中古时代的小村镇,可能体制上更多保留了自由市的概念;不排除城市废墟中存留下来的人类,或许小型军阀或暴力集团统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