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归如过翼(三)(2 / 4)

加入书签

说过一些有关你们西方世界的事情。可是我们唐朝许多大臣依然不知,认为你们许多地方是不开化的夷人。对此,我一直内心很遗憾的。”

“是啊,是啊。”这一句话说中了这些使者的内心。

“其实你们每一个国家,皆有自己的文明,制度与辉煌的历史,可离得太遥远,我们唐朝又不清楚。我都有一个想法,派一些学子,借助通译,你们口叙,将你们每一个国家的文明制度与情况,大约地写出来。然后我将它们拿给我朝各个大臣传阅,增加了解,你们意下如何?”

这样听,肯定不是办法的,听一个月,都不能听完。不如让他们自己每一人讲叙出来,自己翻一翻,对欧洲的情况就比较了解。这些使者都没有想到李威的用意,主要离得太远,没有直接的利用jiā涉,连马丁都让李威上了眼一个个开开心心地离开。

到了上阳宫。

武则天正在批阅奏折,行过礼后,让他坐下来问道:“弘儿,本宫问你一件事,为什么今天倭国使者突然离开东都?”

这个隐瞒不了,倭国使者河边兽生一行,是奉刘仁轨指示,前去扬州寻找梁金柱的,要到扬州去,必须开过所。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自己说过倭国的事,母亲不会不关注。

但是李威没有说,裴炎的掣肘,让李威心中有了很浓的戒意。道:“我也不知,裴相公不同意儿臣之举,于是儿臣唤河边兽生进宫,对他说我无能为力,其他的没有说。”

“本宫听说他好象还去了一次刘相公府上。”

“去刘相公府上?”李威装作不知,过了一会儿说道:“他去寻刘相公,刘相公也不敢帮助他。”

“你当真不知?”

“具体的儿臣是不知,但儿臣能猜中他们下江南是何用意。”

“是什么用意?”

“买船,倭国人记仇,也与我谈过,若是他们征讨新罗,儿臣没有经过朝廷允许,自然不会答应发兵相助,可是儿臣说过,不会发兵,也不会相助新罗。但他们船舶载重量小,质量又差,泉州一带船坞每年制造许多船舶,不仅提供我们唐朝的海商,也卖给大食人。大约是寻了这个主意。”

“弘儿,你所说的,本宫也认为是好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对新罗的时叛时服,你父皇也感到厌恶了。但是裴卿只是一个君子,他行事不得不考虑道德。”

李威没有回答,想必母亲已经猜测出是自己主使的,那又如何?能卖船给大食人,为什么不能卖船给倭国人?就是知道了,也无法阻止。难的是后期的制式武器。但那也不是问题,一旦东突厥开战,国库必紧,一紧张,什么制式武器也同意出售了。

但裴炎是君子,母亲你会相信吗?

武则天又说道:“可他本意是好的,你看一看。”

拿过来一卷奏折,李威翻了翻,是自己的一些建议,比如纳谏、节俭、备军少战、重农、求贤,皆表示通过,可这是大政,他没有递到东宫,却递到了上阳宫。

翻了翻,还是没有作声,放到桌子上。

一是递到了上阳宫,二是作了许多修改,尽管这也是李威吩咐过刘仁轨,先做一个妥让的结果,

武则天又问道:“听过你授了两人为官?”

对此武则天很好奇的,虽然官职不大,但这时候是一个微妙的时期,自己与丈夫没有除授一个官职,就是希望朝堂不要发生变动。未知因素太多,若是变动多了,后果不大好预料。这个儿子看来也很聪明,同样也没有除授任何官员。

这也是一种妥协,大家皆是心知肚明,说出来反而不大好。

这个微妙的时期,儿子却授命了两个低级官员,因此武则天查了一查,更是惊讶,一个是布衣,一个是南方偏偶小县的县丞。再查,就查不出来了,履历一片空白。

难道这又是两个人才,武则天倒不信这个邪了,儿子一眼就能从千万个百姓中,将一个个人才找出来。

心中好奇,顺便问了一问。

“母后,事情是这样的。西翀到东都前来公干,原来准备上书,因为粮价有些贵,所以暂行各仓不纳粮,平稳粮价。但被狄郎阻拦下来,狄郎是害怕东突厥谋叛,朝廷大用兵,到时候紧急调粮,粮价更高。又因为儿臣登基大礼在即,所以西翀被滞留在东都。”

“本宫也听过,但这与此二人有何联系?”当初设置这些大粮仓,就是为了平稳粮价的,低进高出,倒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防止万一,比如灾害、与战争。起一个平衡作用。到于营利,倒是很少,无论怎么平衡,几年的损耗,长久下去,必然是进少出多。

可是儿子突然强势,要求立即备粮。对军务她又不懂,既然儿子这样说,后果就是自己也不敢承担。裴炎出没敢反对,却将情况也递到上阳宫。自己刚刚看过裴炎的奏折。

“母后且听儿臣慢慢道来,因为滞留,西翀就到了一个酒栈吃酒,无意中听到这两个人在评述儿臣登基时讲的那些事务,有的说对,有的说的不对,可毕竟一个是低级官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