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归如过翼(三)(3 / 4)
一个是布衣,能说出那些话,说明他们有些能力的。于是加入jiā谈,让他们书写了一奏,托狄郎带到儿臣手中。儿臣就召他们到东宫一叙,也谈了一谈,虽然许多话迂阔,可儿臣看他们似乎是一个人才,至少比朝堂中一个官员才干要高,于是授了两职,以观后效。母后,不知儿臣有没有做错?”
“错也没有错,可你是皇帝了,做事需讲礼度。既然不能肯定是栋梁之材,可以用一用。比如张柬之,佐迁为监察御史,那个徐有功更只是一介布衣,迁为一个县丞,已是重用。你迁得太过了。”
“是,要么儿臣重新拟一道制书。”
“不用了,你是皇帝,君无戏言,制书已定,此次可以破例一次。”
“谢过母后。”
“好,你回去忙吧。”
李威躬身告辞,李首成低声说道:“太后啊,刚才为什么不说?”
这次喊李威进宫,武则天还有一个用意,李威让裴炎草拟待胡政策的制书,勉为其难不好,能影响裴炎的名声。武则天想调解一下的。
武则天摇了摇头道:“刚才本宫说了两次,以弘儿的智慧,已经明白,可他一言不发,就是本宫说出来,也会自讨没趣。”
“陛下……”
“不要说弘儿不好,他还顾着大局,不象本宫那个不孝的次子。本宫也不能将他bī紧了。再说裴炎,也非良辈。”
“裴相公对两位圣上很是忠心的。”
“李首成,那你就错了。之所以帮着本宫说话,是看到本宫还有一些能力,身体又健康,所以想投靠本宫,这几十年可保他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子nv手中,弘儿虽也记仇,可不怨毒,不会在他子nv身上发泄。万一能让他得逞呢?”
“奴婢不懂啊,这个裴炎倒底想做什么?”
“很简单,太上皇身体不大好,万一有事了,军国大权还在本宫手中,可是本宫只是一介nv流之辈,只好靠他,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朝堂上真正的权臣,一手遮天。但不管他了,弘儿也看出来一些,所以不敢用。实际这种人才是最好用的,不怕贪婪,就怕没有缺点。既然想做权臣,这一关就当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想到这里,武则天又想到了两个人。本来还有一个李义琰的,现在不得不增加一个裴行俭。只要儿子顾着大局,包括他立即将一半从青海带来的卫重新编入军中,前往西域,那就好办,但怕有的大臣在中间挑唆。于是说道:“你去传程务ǐng谨见。”
“喏。”
拉拢人心的手段,儿子未必如自己,可他总是占着大义。听到儿子将裴行俭与程务ǐng喊到东宫一叙,武则天心中很担心,这个程务ǐng在她手中还有大用的。
程务ǐng带了进来,武则天问道:“程将军,上午陛下请你到了东宫?”
“是,可是臣对两位圣上忠心耿耿。”
“你不用拘束,只是本宫听到一些事,不大明白,喊你问一下。”
“陛下是说了一些事,”程务ǐng小心谨慎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此时的程务ǐng再也没有与裴行俭说话时的憨厚之态,俨然是一个举止有方的大臣。
“军校?”武则天呢喃了一声。
对军事不懂,可对大势她却是很懂的。这样做,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将才,还能安顿许多武将。不是每一个武将都能出将入相的,比如青海李谨行已经年高,或者将来的黑齿常之,他们注定不能象刘仁轨那样担任重要的文官。放在朝廷供养,诚为可惜。这些人又闲不住,找一点事给他们做,反而十分开心。
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过?
“程将军,你先退下。但要记住一件事,裴郎与裴相公向来不甚和睦,你想跟裴郎多学一些军事的知识,从现在起,主动与裴相公减少接触。” “喏。”
“退吧,本宫还希望你也能象黑齿常之那样建功立业。”
“谢过太后。”
但是武则天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事务丢下,来到李治身边说道:“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说说看,”对朝堂上发生的事,李治也听说了一些。可是病情没有康复,也懒得过问。再说,儿子似乎知足常乐,也就不计较了。
武则天说道:“陛下,国家几年没有科举了。”
“下诏吧,明年重新科举。”
“不单是科举,臣妾还想到了一件事,这些年国家重将青黄不接。比如北方若有事,陛下派何人为将?”
青海诸将各有其职,不大好调动。就是那样,李谨行还好些,薛仁贵才是真正高龄。裴行俭前去西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来。似乎是没有可靠的大将可以征用。放在以前无所谓的,经过李敬玄之败,李治也醒悟过来,不是每一个大臣都可以用来做三军主帅的。
“皇后的意思是……”到现在,李治依然称武则天为皇后,也说明他心多少有些不甘。
“臣妾有一个想法,朝廷可以办一个军务监,以及科举时,设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