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秦国倾国助长平(4 / 5)

加入书签

派遣公主通婚之事,暂时笼络,千万不要我们大军前脚走,人家后脚就抄家,那可就毫无办法了!

司马错:请吾王择将!

秦昭王:还选什么将?全国能打仗的都走了,连老百姓都出征了,反正是一锤子买卖,那我还在大殿上呆着干嘛?万一匈奴趁机打来,岂不当了俘虏?!本王自任统帅,率军出征!

众臣齐声称贺--

司马错:既然王意已决,老臣主张:赵括急于决战的原因,是其有后勤之忧。那么,我们不要直接去上党,干脆迂回到赵国军队后方,断其粮道,赵国军队自然会崩溃。

秦昭王:此计太高明了,就这么干!本王率军出征的消息连白起也不许告诉他,断敌粮道的计谋也不可泄露,不要让赵国知道我们的战略企图。

秦相范睢:大王啊,此行断敌粮道必两面受敌,危险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秦昭王:本王岂不知其难,但不这样做,白起就完蛋了,我们也就都完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谁不怕死!打胜了,照常吃喝,打败了,就是人亡国灭!

好你个范睢,就是你鼓动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现在可好,局面如此被动,你又该当何罪?

范睢跪倒:臣知罪,请吾王惩罚。

秦昭王:好啦,现在顾不上这些了。本王远征期间,你要负责处理好国事。尤其是要和匈奴搞好关系。另外,你还要派人出使燕国,劝说燕国协助我们进攻赵国北方,牵制敌人。这种时候,只要为争取胜利,什么办法都要使出来!

司马错:大王是否还考虑和谈途径呢?

秦昭王:自古至今,领土问题只靠谈判桌上磨嘴皮子,那就是没出息!浪费民脂民膏豢养军队却不敢打仗,那还不如饲养家畜合算。那种决策者,更是愚蠢得连犬彘都不如。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退让,但你退一尺,人家就会进一丈,自己一天天衰落下去,人家占据了更多的地域、控制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就会一天天成长起来,早晚是心腹大患。

对付这种祸患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在其未成长起来的时候,坚决彻底地扑灭它!不敢拼搏,一味祈求和平,坐视敌人日益壮大,那种行为与白痴无异,这都不是治国者所应该干的事----

你们一定要记住:只有刀口下的和平和武力下的安宁,永远也不会有和谈下的安宁和绥靖下的和平!

司马错:大王可令没有兵器的就操起农具(金属),没有农具(金属)的,就削竹为矛。至于铠甲和盾牌,可以用木板和竹排捆扎起来代替。没有盔甲,可以伐取巨竹,割锯竹筒,取盔甲形制为宜。

秦昭王大喜:就依爱卿之言办理!

秦国迅速搜罗了150万人马,拿着各种五花八门的兵器,穿戴着稀奇古怪的“甲胄”,举国出征,但消息得到严密封锁,赵国竟然对此毫无知觉!

1个月后,秦军庞大的援军出现在上党赵国军队身后,将赵军的后援切断。秦昭王坐镇野王(河南沁阳),指挥战斗。被分隔两边的赵国军队猛攻秦军,企图打开一条通道,但敌人太多,无可奈何。实战证明:司马错情急之下制造的“盔甲”,在防护刀枪和弓箭方面,比真正的甲胄也毫不逊色。

再说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不敌被迫不断向西撤退,眼看就要被逼退到沁水之边了。可是,察看敌方态势,沁水东、西岸沿线均有秦军严整的营寨,沁水之上还穿梭着秦军的战船,赵括顿觉后背发凉、感觉情况十分不妙。

原来,赵国汾城方面出动的军队被蒙骜军所阻击,没有完成赵括命其控制沁水沿岸、然后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而从晋阳南下的部队被秦将镳公、司马靳军阻击,也无法南下完成对白起军的合围。

现在,赵括军与沁水东岸已没有退路的白起军正面决死对敌。在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中,两军士卒拼死搏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箭雨如注,秦军的防线渐渐松动了。

背水一战的秦军同样陷入了绝境,白起起初意图诱骗赵国军队下山交战并企图以秦军野战优势击破之的战术,成了笑谈。现在的情况是,秦军无法招架赵国军队凌厉的攻势!

白起已经杀红了眼睛,他督令士兵:就是用成堆的尸体也要把战阵的缺口补上。赵括挥剑督战,赵国军队奋不顾身地迎刃而上。两军前出的骑兵打完了,虎贲士卒就搏杀在一起。重甲部队再接踵冲上去拼杀。再打完了,轻兵就混战在一起。真个是尸横遍野、悲风哀嚎!

这时,秦军大量后备军乘坐战船前来助战,这是秦王从野王临时征调当地民众组成的10万援军。白起并不信任这些秦国新取韩地的民众,反而十分担心他们临阵哗变。白起命令将这批人马留下5万充当“炮灰”,另外5万人被派到沁水西岸,去阻击赵国临汾部队。

白起新获得的新军,果然是战斗力羸弱,不消多少时候,就尽成赵国军队刀枪下的亡魂。秦军主力却随后掩杀上来,赵军力不能支,只得且战且退。

后方粮道被断,空仓岭大部分已经落入秦军之手,赵括想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