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战地阴云(2)(2 / 3)

加入书签

,又称紫霞关或孟门陉。现在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白陉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其中七十二拐,利用山峡地形,采用"72"拐的构筑形式,将客商逐步送上200--300米的山巅,设计和施工之巧妙,在我国堪称独一无二。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经过太行大峡谷的时候见此地群峰巍峨,地势险要,见峡谷两边山体对峙露出的天空部分就像是一把大铜壶,就派兵驻守这里,修建关隘,“壶关”因此而得名。白陉古道,到了壶关也就到头了。

以上为“南三径”,控制晋北与河南豫地的交通。

第四陉,即滏口陉。滏口陉起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石鼓山中,处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腹地。与太行陉、白陉一样,这条古道也通往长治(上党),途经磁山、响堂、神头岭、黎城、潞城。这里山高岭深,形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赵之时,滏口是赵国的后方粮道和秦军东进的入口。

第五陉,即井陉。它起于河北获鹿,终于山西太原。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谓井陉”。井径通道是几千年来是军事战争的绝对要冲,军事经济地位都十分显赫。

第六陉飞狐陉起于河北涞源,经上庄、岔道、北口至河北蔚县,是历史上燕赵通往北方胡地的要道。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之后,赵国始终占有代地(今蔚县),并控制着军事要冲——飞狐峪。

第七陉,即蒲阴陉。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也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

第八陉,即军都陉(北京---河北怀来)军都陉又名关沟、居庸陉。起于南口经居庸关至八达岭、岔道城的这20公里山谷已经太著名了,它离北京只有几十分钟行程,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以上为太行大通道举足轻重的“北五陉”。

燕国为防范赵国和胡人控制着蒲阴陉、军都陉,赵国控制着滏口陉、井陉和飞狐陉。秦国控制着轵关陉,而韩国和秦国共同掌握白陉、太行陉并对峙。王翦继续说道:“如今,赵国置滏口陉于不顾,从井陉大举进兵向南压迫上党,虚开其国都邯郸门户,这分明是诱使秦军进攻邯郸或向南发展而与韩国发生冲突,而魏国方面也陈重兵于黄河以北,这分明是想策动又一次诸国伐秦,他们只是等待一个借口而已!”

吕不韦:“王翦将军请将下去。”

王翦:“以微臣之见,赵国一定会在邯郸外围设下圈套,企图挑起战火、诱使秦国进兵,然后联合韩魏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他们看来是想趁我国新君即将临朝视政的当口儿,妄图给我们一个沉重的打击。臣担心的是蒙骜将军太过精明、长安君少年气躁,他们为了解救上党会贸然采取“围魏救赵”、攻其不备之举而去攻打邯郸!”

李信:“如果那种情况出现,汝以为蒙骜将军会当如何?”

王翦:“吾与蒙骜老将军共事多年,知晓他的脾气秉性刚烈不屈,其战法不擅于固守。在上党郡御敌的危急时刻,蒙骜很可能将拳头打出去,以攻代守,如此则局势危矣!”

众人眼巴巴望着秦相吕不韦,但见他微闭双目,语调和缓地说:“战争的规模不能扩大,但大秦军也不能束手待毙。我们就是要将此次战火限定于秦赵摩擦,牢牢守住了上党才是大道理。----传王国的命令,不准上党秦军出秦赵之间的滏口陉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也不可兵出白陉、太行陉与韩国交战!”

众将疑惑地想:“相国这是何意?军令上为何不提井陉,难道是允许蒙骜---”

王翦不甘心地催问:“相国大人,要不要勒令蒙骜等诸将固守待援,不得擅自出战?”

吕不韦心神不宁地:“王国的特使孟琨会传递给他们这个讯息。唉,王翦将军讲的很正确,可是汝等虽忠勇,却看不出大国政治的险恶啊!实力不济的时候,为了暂时隐忍而发奋励精图治,有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众将潸然落泪:“是诸将和臣下们无能,有负大秦君主。可是,若蒙骜将军战败,如何可保上党不失?”

吕不韦:“李楛、申屠竭二人的兵马已至何地?”

昌平君:“探马报告,李楛、申屠竭统帅的七十万大军还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