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尊王攘夷(1 / 3)
u8小说御前枢密会议结束后,政事堂诸宰执便回到尚书省都堂,再议出兵之事。
“现在还不是打仗的时候。”
吏部参政赵鼎这回明确表态,反对出兵北伐。
之前名可秀对于出兵并没有明确态度,但赵鼎本就不同意出兵,只因考虑到堂议策略,才隐忍未发。此刻却到了明确表态的时候,他当先否定出兵,继续说道:“国家才稳定十年,去了赋税杂役,民生才见宽缓,吏治犹在澄清,青苗、经界、漕运、路政诸法亦正在推行……,国强民富才见兆始,委实不宜过早开战。一旦战起,十年积累必将销去大半,而新法亦受打击……。无论如何,此时不宜出兵。”
胡安国接口道:“正因体顾民生,南北才要及早统一。若不趁北廷分兵西顾挥师北进,只怕以后再无此等良机。及至后来,南北国力愈强,兵力愈盛,则统一战争旷日持久,凋弊民生更甚。”
叶梦得冷笑,“胡参政被誉为当世大儒,饱读圣贤之书,朝野皆赞清正仁德之臣——难道要同室操戈,反而襄助了胡虏?”
胡安国语气沉定道:“西虏癣疥之患尔,不及女真为腹心之患。当先顾南北之业,再图西进。俟时机成熟,西北之地必能收复。”
“胡参政之言某不敢苟同。”叶梦得表情大义凛然,说道,“国朝以仁治天下,吾辈士大夫,岂可口宣仁而行不仁焉?——某与元镇相公意见一致,宁可见罪于君前,也不在不义之诏上书画。”
范宗尹强硬道:“但取大仁,可舍小义。”他心里斗争一番,决定一条道走到底,坚决做“帝党”。
赵鼎表情严肃道:“范参政此言差矣,孰为大仁,孰为小义,莫要混淆了。——南北为血脉同族,文明一体,而西虏为外蕃,不服王化之蛮夷,助外而伐内焉可称为‘大仁’?”他声音越发严正,“西晋正是有八王内乱,才致五胡乱华,使圣人之学颓蔽,礼仪沦失,即为前车之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最后这句的意思是,夷狄虽有君主而无礼仪,中国虽然偶尔无君,如周公、召共和之年,而礼仪不废,是故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的“亡”通“无”。
赵鼎援引孔子这句话,是延伸开去的意思——现在的“诸夏”虽有两个君主,但礼仪不废,仍为华夏,当然不能出现内乱,让夷狄强大。
叶梦得当即附和道:“善,当以‘尊王攘夷’为大。”
这句是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权威削弱,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止,与此同时边境夷狄趁机入侵,诸夏面临空前危机。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提出“尊周室,攘夷狄”,号召诸侯国停止内争,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共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因之确立齐国霸主地位。后来孔子说尊王攘夷,这里的“尊王”就是延伸之意了,周王即代表了周礼,是诸夏礼仪,代表了华夏文明。
所以儒家士大夫们“尊王攘夷”,就是要攘外虏,再定中原,但史上的王权霸业争夺中,却多的是先平内、再定外,甚至为了王权霸业,借夷狄之兵攻打中国的,在权利面前,一切仁义都成了如纸糊的门面,一戳就破。真正秉持着“尊王攘夷”之念的士大夫有几人?多的是不得以的借口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也就是争权夺利。
此时叶梦得说出“尊王攘夷”也只有三分真意,另外七分却是为了他的“利”——经界法顺利完成,得益最大的是户部,而叶梦得升为尚书右仆射也就没大悬念。但南北战事一起,不仅财政消耗巨大,而且必定拖累户部新政。所以,即使知道会得罪皇帝,叶梦得也选择了反对出兵。
当然叶梦得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早将自己摆在了“相党”的位置上。为了维护相权,丁起定然会保他。而且枢府与政事堂“相党”在维护相权利益上一致,双方联合的实力足以与皇帝相抗。
叶梦得神色从容地看向胡安国——相比范宗尹,这位才是皇帝最为倚重的。
胡安国的目光却看向朱敦儒和谢如意,如果这两位支持出兵,就算宰相反对,也有四位参政同意,便可起诏。
但见朱敦儒目露歉色,胡安国心头一凉,知道这位兵部参政已改变意见。
果然,朱敦儒声音沉缓说道:“军国之事,以枢府为重。枢府不赞成出兵,想来没有必胜把握。如此,出兵之事,当慎重为妥。”
谢如意也道:“当慎重考虑。”
最终,只有两位参政同意出兵,自然不能提写词头入中书。
丁起入宫禀见出来,望了望将要下雨的晦暗天色,就跟皇帝方才的脸色一样。“政事堂再议!”想起皇帝含怒说出的这句,他心里冷笑了声,大步向外走去。
福宁宫内。
赵构猛然抽出猛然掷出茶盏,哐啷摔得粉碎,又挥手将御案上的奏札哗啦扫落在地,犹不解恨地举起御案旁边的青龙大插瓶,狠狠砸在水磨方砖地上。
哐啷!
御书房内的所有内侍都跪倒匍匐在地,抖瑟着不敢吱声。
赵构胸膛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