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南北之战(十一)(2 / 2)
阳州就相当于是“孤军深入”,陷入三围之地,并不利于防守,将这块“鸡肋”之地输给南廷,从整个地理战略上考虑,并不算太失利。
东海之战后,两军会战又回到中部战场。
***
九月初九,广武山。
广武山在郑州荥阳西北,黄河南面,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末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山形不高,沟壑却多,从楚汉相争到隋唐五代,经历过多次兵戈鏖战,至今岭上林木也不茂盛,可以见到裸.露出来的黄土,尤其进入秋冬季节,更有一种萧索的景象。
在东广武山,赫然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苍黑色深涧,涧深阴冷,两侧大部分坡崖都是直上直下,如同刀切斧劈,深达二百米,最缓处也有二三十米高,涧底不是平坦如同河床,而是无数残垣断壁夹杂着小沟壑,加上泛黄萧条的植被,充满了一种肃杀之气——此涧壑名“鸿沟”。楚汉战争时项羽和刘邦率大军在此隔壑对垒,相持数月,最终议和,以此鸿沟为界,分楚汉天下——象棋枰上的“楚河、汉界”就是由此而来。。
在这条鸿沟的东西两侧,巨大的方形山头相向对峙,西为刘邦汉军所筑,后人称为“汉王城”,东为项羽楚军所筑,后人称为“霸王城”——至今营垒遗城犹在:东面“霸王城”周长一千二百米,墙高十二米;西面“汉王城”周长一千米,墙高十米。
现在,这里成了南北两军决胜负的战场。
双方同时在鸿沟的东西两侧展开攻守战,以城垒是否攻破为胜负界定。双方都兼具攻守两战:鸿沟东侧,南军据霸王城而守,北军主攻;鸿沟西侧,北军据汉王城而守,南军主攻。
两个战场既是独立战场,各算胜负,但又是同一个大战场,两侧的己方军队可以互相配合打好这一仗。在约战受限的范围内,使双方将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战术发挥余地。
两军各投入一万兵员,兵种不限,至于两方城地的兵力部署,则由双方将领决定——北军主将是岳飞,副将王德,南军主将仍然是吴安国,副将是蒋宣。
岳飞和吴安国是上一场会战的老对手了,吴安国还败在岳飞之下。但卫希颜此战仍然启用吴安国,就表明对他的信任和倚重,同时也是给他一个翻身的机会,吴安国自是鼓勇而为,誓要雪耻。
北军副将王德是出身西军的一员悍将,向有“王夜叉”之称,后来被雷动调入河北军组建铁林军,将一支集中了山贼、海盗、盐枭、恶痞、打手等桀骜的狠角色训练成了强悍的“夜叉军”,在对金作战中以铁林步卒反冲锋女真骑兵,可见其凶横,与吴安国有得一比。南军副将蒋宣是卫希颜在东京之战中统属的旧将,先后经历过东京抗金之战和真定抗金之战,是一名有将兵之谋又擅长守御的稳重将领。
双方主将和副将的搭档称得上互补,并且是针对敌方将领特色进行的组合,未战之前就已有了针锋相对的气势。
重阳是登高望远的节日,双方却在山上拉开了鏖战。
两边阵地隔着的鸿沟最宽处近八百米,最窄处一百多米,中段宽二三百米,两座“王城”就修筑在鸿沟中段,彼此相距四百米,这是强膂力弓箭射手都能射达的距离,当然更在双方火炮的射程内。
因此这一仗的炮战非常激烈。
双方都在各自防守的城垒后面修筑掩体,隐蔽和保护炮营。开战之初,就不约而同隔涧炮轰对方城墙和城内营地,减少己方步军攻城的障碍。
楚汉两军在一千五百年前修筑的“王城”城墙虽然还屹立着,但都是黄土垒就,远不及宋城的坚固厚实,在双方炮弹轰炸下很快垮塌,成了一堆堆残垣断壁。但双方的防御重心显然都不是四周这段土墙,而是在黄土墙之后重新构筑的工事。
在战前,双方都有一日时间工事。南军没有修补加固“霸王城”,而是在四面城墙内挖了四段相连的战壕,战壕内又有躲避炮弹的掩体坑洞,设在南城的炮营也用水泥混凝土构筑了掩体工事,以防被北军炮弹轰炸。北军也是如此,防御重点不在“汉王城”,同样用混凝土构筑兵士躲炮的壕沟坑洞和火炮掩体,还在城墙内的地面上修筑了一段段高三尺半的混凝土墙,作为机弩兵和步弩兵作战的掩体,与南军步枪兵的战壕是一样的用途。
炮轰之后,“王城”内的泥地上到处是炮坑,两边的守城士卒都躲在坑洞内,只有少数人受伤,十余人死亡。土城内用混凝土修筑的大部分地上掩体都经受住了炮轰,在炮火后还冒着黑烟挺立着,有些地方砸出了小凹坑和残角,碎飞到掩体内部的混凝土卵石伤到了一些军士,总体没有大的伤亡。
但在步兵开始进攻后,间杂着炮轰,双方的伤亡就加大起来,并且比上一次中部战场会战的战况更为激烈和惊心动魄。
· u8小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