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刘半仙文采可见非凡(2 / 2)

加入书签

干了。

偏偏赶上兵痞抢劫,土匪为祸。刘半仙父母死在械斗中,他落魄到星宿海,想起儿时的梦,便真顺着记忆,去找河伯口中的土山。

在星宿海以西十多里,有一座山形同驼峰,好像是天上掉下来,周围并无地脉。

大旱年间,带口活气的都逃荒了。刘半仙为了活命,也不忌讳,白天就在土山上挖起来。

挖到后半夜,真从山坳里,挖到一扇石门!

他推门进去,举着火把,那石门后面又是几间石室,年代非常古老,至少是先秦以前。

刘半仙逃难的时候,给降魔丈士背过干尸,只是他没悟性,不

能学到遁甲开山图的精髓,也就不能画地为门。

他知道自己可能要发财了,不起眼的土山下面,真藏着古墓!

壮胆进去,他勉强认识几个字,好像是墓志铭之类。在石室底部的暗门下,周围并无冥器,也无尸骨,却藏着一份龟甲龙骨书。

上古年间没有纸。

记录文字,通常铭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龟甲龙骨书。

也不知怎么。刘半仙把那卷龙骨书拿起来,就好像是自己的东西,上面晦涩的文字看一遍就懂了,再看就能背下来。

他觉得这是神仙帮忙,把古墓当成家,住了三年。

都说傻人有傻福。后来刘半仙才知道,自己在古墓中得到的龟甲龙骨书,竟是先秦就失传的营丘九头书!

此书上承三皇,下应五帝,可以号称古今第一奇书,连金井玉囊术都不能比。

书中有大量连山历的残片,还有推演之数,懂的能通晓古今未来。

营丘九头书,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有龙马出河洛,驮伏天书。大禹王记录天书内容,划分九州,每州有一龙头,能主宰皇朝气运,人道兴衰。

合称为营丘九头书。

书是玉质,用血写成,千年不褪。

见是上古大禹王留下的天书,刘半仙不敢怠慢,日夜苦读,也忘了外头的春夏秋冬。

等他把书读透,心中便有了韬略文武,对山川地脉可谓了如指掌,风水龙穴更是逃不开他的眼睛。

他一琢磨,老天爷赏自己营丘九头书,除了给人看风水,唯有倒斗用得着。

乱世中吃饭是头号大事。

出山后,刘半仙拜了几个真正的降魔丈士为师,想学遁甲开山图。

可惜他天赋不高,不能感应其中奥妙,死记硬背,记住了遁甲开山图的三成,配合营丘九头书,稀里糊涂,倒也十拿九稳。

我没想到,刘半仙其貌不扬,居然同时学了两种绝技,

难怪他风水造诣之高,可以媲美玉祖仙!

那遁甲开山图,相传是西王母授九天玄女,再由玄女传给黄帝,端的是门异术,绝非凡品。

至于营丘九头书,则更加厉害。

里面记载了上古九州的风水和龙脉地势,即使千年过去,沧海桑田,埋在地下的龙筋龙骨始终不变。

将两卷书合起来,天下之大,哪里去不得?

可惜刘半仙未在梦中学得遁甲开山图,不能算绝对的“正宗”。

秦汉以后,西北日渐荒芜,当地沙化严重,无风能起三尺土,没有西域繁华时的热闹景象。

降魔丈士一般盗取地宫中的干尸,背出去卖钱。

倒不是他们不要冥器,这西北除了佛教有关的陪葬,大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木乃伊,跟中原王陵的油水没法比。

树挪死,人挪活,刘半仙看过两门奇书,便决定闯荡江湖,去繁华大城市扬名立万。

等他迷迷糊糊到了上海滩,外头饿殍遍野,兵荒马乱。里面却是灯红酒绿,外国租界纸醉金迷,丝毫没有乱世气息。

一件件旗袍,一块块洋玻璃,晃得刘半仙分不清东南西北,连给人拉黄包车都没人要!

那时,刘半仙挨打受饿是常事,他全部忍下来,在那片寸土寸金却没有穷人片瓦安息的不夜城打拼。

时间久了,他口音跟当地人差不多,用存了半年多的钱,请人作保,加入了青帮香堂。

巴蜀袍哥非大事不出川,北方属洪门,南方归青帮。

当时,青帮多是倒卖军火烟土,杀人勒索的勾当。

特别在h滩的租界,青帮风气尤为盛行,连商会的会长之流都需仰其鼻息。

刘半仙有抱负,他想做个人上人,一门心思往上爬。

洪门内部以兄弟相称,青帮内部以师徒为纽带。

师徒如父子,在旧社会非常看重这层关系,所以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之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