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献礼制(1 / 2)

加入书签

此时大秦。

各方面非常落后,制度只有朝仪、冠冕、避讳,这些基本的制度。

而它们的源头,学习于五百年前的周礼。

秦朝的百姓多住在闾里里,只有公侯和高爵位者拥有自己的宅邸,六国贵族显然不能用这样的礼仪对待他们。

陈远青不由想到。

明时规定。

第一公侯盖造房屋,不许用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所有房子都盖黑板瓦,廊,芜,库,从屋,从房,可以从宜盖造,不超过五间七架……

第二庶民所盖房屋,不超过三间五架,房屋或从屋可以修盖,不得超过三间……

这两条制度,等级森严。

可以体现出公侯官民的区别,秦朝的爵位对应不同的权力,可以借由这套制度发挥出来。

“你在写什么?”淳于越一直在看着他。

“礼制。”

淳于越下意识以为是周礼,或者六国的制度:“周礼吗?”

“秦礼。”

淳于越搬开矮案,探过半个身子,当看清楚竹简上的字时,虽然不像商山四皓那样狂热,但都认为陈远青有进入博士宫的资格!

“你是如何想出这样的礼制的?”淳于越的第一反应,肯定有哪本礼制经典他没看过。

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这条礼制,来自于后世。

秦朝的居住制度,来自于周代,周代划出一片区域,按阶级职业给百姓居住,以此来彰显等级身份。

很粗糙。

百姓不管有钱没钱,没到一定的爵位,都会居住在闾里里。

陈远青想了想:“把住宅比作冠冕,君王的冠冕袍服和九卿不一样,等级和差距就彰显出来了,难道不是这样子吗?”

“粗鄙!粗鄙啊!只住在闾里里,给士大夫划分区域实在太粗鄙了!”

淳于越大声感叹。

“这条制度能规束多少人呢?”

咸阳城现在大抵有五十万余民人,等十二万富户迁来咸阳,彼时,将扩充到上百万人口。

陈远青想了想,“八十万人。”

报这个数目,必然是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这条制度,必然会冲击大秦里巷制,分而治之,中尉署和内吏鞭长有所不及。”

“我认为八十万就是他们能管束的规模。”

这样未必不能施行,总比十二万户富户乱轰轰涌入咸阳城好,应呈上去由陛下定夺。

淳于越站起来,来到周青臣面前:

“呈递给陛下吧!“

周青臣听下手中的笔,诧异说道:“越啊,这么快就写好了吗?”

“没有将我难住,周仆射很失望吗?”

淳于越是从来不避讳的人,哪怕当着陛下的面也一定会说出来,对周青臣的厌恶已经积蓄很久了。

周青臣则是委婉多了:“越啊,何必这样挖苦我呢?”

淳于越已经拂袖离开。

回到矮案上,心里已经认可了陈远青,博士宫有个怪象,得到越多人认可,声望就越高。

尤其是得到商山四皓、淳于越,这等博士认可。

秦始皇征召七十三位博士,可惜并未重用,在历史上留名仅仅十余位,其余的连名字都没留下。

陈远青觉得,自己现在在博士宫是能留下名字的程度。

“淳于先生呈上去了吗?”

淳于越转过头:“房屋之制,是你所拟,若有功劳,我会跟陛下说清楚的。”

“公何至如此呢!”

周青臣余光看来。

毋庸置疑这条礼制有陈远青的影子,此子入博士宫几日就让商山四皓和淳于越等博士器重,让他感到一股危机感。

起身,来到咸阳殿中。

站在李斯等人的身后,还轮不到他发言。

秦始皇魁梧的身影坐在案前,黑色华丽的冕袍将宽大的身躯包裹其中,缓缓拿起竹简:“天下富户徙入咸阳,却是长治久安之患。”

十二万户富户是六国的旧民。

这些世族反抗会很棘手,李斯微微躬身:

“臣以为,秦的历代君王都很重视与世族的关系。”

“他们对于君王而言,是奴,对于民人而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