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精彩对话·激情辩论(5)(1 / 3)
牛刀:小产权房是在最近受到关注的,其实它一直都存在,这个房在深圳叫做集资房,很多发展商也干这个活儿。发展商从农村把地拿过来,直接盖房,拥有大的产权,然后盖的每一间房不能发合格的产权,所以是叫小产权,买了以后自住可以,但是上市交易就不可以。在北京,小产权房其实是乡镇产权房,就是乡里面和镇里面看着房价那么高,也弄一块地盖房子,这个地其实并没有被规划部门或者城建部门纳入到城市住宅用地的规划当中,也就是说没有交清城市住宅用地的地价。这样的房屋的第一所有权是集体所有或者是真正的村民所有,发展商买过来自己盖房再用集资的方式卖出去,这种情况严格来讲可能和现行的政府管理制度不符,但是对民生所需来讲,小产权房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因为它价格低廉。最明显的是,在北京或者其他哪个地方房价涨得快,哪个地方的小产权房也跟着走,政府在这里面左右为难。有自住需求的人就买小产权,这解决了住的问题。
时寒冰:我是比较主张把小产权房合法化的。中国法律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既然是归集体所有,集体就有支配权。
前几年我参加的一个讨论会上就有一位专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有轻重缓急—有医疗,有教育,有养老,有公共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完之后才解决住房问题。然后我就问他,如果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给你解决医疗,解决教育,这些问题解决了,就是没地方住,天天就是一个流浪汉,你干吗?实际上,住房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是很受重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管是德国、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都是先给老百姓建房。在新加坡有一种理念—他们的领导人认为,只有给老百姓以安身之处,有自己居住的地方,老百姓才爱这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给他一个栖身之地,他才能为这个国家奉献。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最主要靠青年一代,但是现在的青年一代到这个阶段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买房的压力,要考虑怎么去挣钱,怎么交这个首付,怎么在以后交按揭,怎么能够交水电费等一系列的东西……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很多的创造力都被抑制了。住房本身是一个工具,是让你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这个国家奉献。现在则是把住房作为一个诱饵,宣扬通过努力可以买到房,实际上这是一个很诱人的骗局,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曹建海:实际上新加坡和上海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在新加坡,房子的开发80%是由新加坡的住宅发展局来开发的,这个局就是事业单位,是不挣钱的,但是开发了80%的住房,其余的20%就是开发商来开发,卖给外国居民或者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本地人。新加坡的房地产业应该说80%是非营利机构,只有20%的部分才是营利机构,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而我们把这种模式归为计划经济,认为这是导致我们没有房住的根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评价。过去我们整个国家投资主要是用于生产建设,很少用于住房建设,当时是安排不够。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想买房的话只能买比较贵的商品房。我们现在认为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中国是全世界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上海是中国的一颗明珠,上海的房价炒到很高的价格这是必然的。
牛刀:现在中国的住宅供应体系确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供应体系单一。在西方国家也有土地储备,这个时候房价高起来了,立马推出一大片的地。这是完全市场化的运作,通过增加供应的方式能够满足供给,所以市场能够得到这种方面的平衡。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土地储备中心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首先把土地控制好,然后开发商买到地以后把土地囤积在这里,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现在没有地了,要赶紧买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很多城市的地都囤积在那里,没有开发。然而土地两年没被开发,政府也没有收回,这也是导致房价飞涨的原因,是导致开发商拼命拿地的关键理由。
时寒冰:现在人们往往看到很多新拍出的土地,而没有看到存量的土地。建设银行最近发了一个报告,从2001年初到2009年5月份全国总共出让的土地是21亿多平方米,现在开发好的连60%都不到,所以说很大一部分建设用地都是囤积的。前一段时间广州又收回了一部分土地,其中有很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存下来的。土地被开发商囤积了以后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假象。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多了,每平方公里是339人,中国每平方公里是100多人,而且日本很多地方都是丘陵。
中国房价涨跟银行也是有关系的。7月份中国的CPI涨了5.6%,中国的一年定期存款利息提高以后是3.6%,中间相差2%,把钱存到银行每个月要损失2%的CPI,还不止2%,因为还要交一个5%的利息税,另外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如果我去投资还有更多的盈利,中国老百姓储蓄存款是亏钱的。
像在新加坡那样的国家,外国人买房受到了很严格的限制。投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