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总结掌握管理(1)(1 / 2)
数年前,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课堂上研究案例,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会投身于美国公司。今天,许多商学院正将世界各地管理学热点地区的游历之旅增添到它们的课程之中。学生们研究印度谢蒂医生—他将亨利·福特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到班加罗尔心脏手术中,学生们也调查印孚瑟斯公司如何让数以万计的印度人转变成训练有素的信息系统专家,又或者他们漫步在上海观察耐克的大型商场以及人满为患的肯德基餐厅。
这些学生能够看出管理奇迹的这张清单没有尽头。在印度,公司能够从无到有组建一个城镇。在中国,企业集团雇用数以万计的人员。在耶路撒冷的多媒体工作室,哈西德派教徒和巴勒斯坦人并肩制作3D动画。在班加罗尔的一座印度教神庙里,主持人称自己为首席执行官,一边高谈轮回再生一边阔论“顶级服务”。在上海的一家工厂,老板根据风水理论摆放设施并责令犯错的工人在一尊巨佛前跪拜。
最聪明的公司在沉迷于新领域之际会避免遗漏掉旧的领域。日本丰田市的丰田汽车工厂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造工厂。麦当劳凭借它的芝加哥研发中心,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餐馆。而波音公司在西雅图的工厂甚至会让最厌学的管理系学生为之屏住呼吸。
旧领域也在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步伐重塑自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谷歌村的居民忙于将信息变成金子。在内华达州的休斯敦市,美捷步决心去证明,在线递送鞋子和衣物是创造永恒幸福的关键:期望每一个接受递送服务的顾客都发出“哇”的惊喜,顾客穿着新鞋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着生机。
一个奇异的行业
这场管理理论之旅是一趟奇异的体验。在哈佛商学院偶遇迈克尔·波特,你会发现这位理论家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为学术期刊撰写文章,探讨计量经济学的微妙之处,甚至亲自做批阅学生试卷这种令人发困的常规工作。拜访史蒂芬·柯维的领导力中心,你会看到这位理论家成了治疗师,鼓励他的客户谈论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感觉。购买任意一场汤姆·彼得斯讲座的入场券,可以观察到这位理论家作为布道者的那一面,他告诉听众,最新的流行词可能指的是破产与巨富的天壤之别。
甚至与管理理论界的一次短暂邂逅都会给你留下两个直接印象。第一个是管理理论界巨大的经济成就。诸如埃森哲咨询公司或者凯捷管理顾问公司等咨询机构统统都是坐拥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大机构。麦肯锡公司在开发管理知识方面的投资是每年4亿美元。最成功的管理大师将时间划分为作演讲(一场演讲费为5万美元是很常见的)、为企业提供咨询以及经营自己的公司。
第二个印象是管理理论是一个大杂烩。终身教授的著作里掺杂着彻头彻尾江湖骗子的糟粕。管理顾问机构将一小笔资金投给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然后以强行销售的言论自贬身价。在访谈中,任何一位大师都能在顷刻间从一个真正具有洞察力或者有学术意义的观点跳到一个离奇的陈腐观点。
许多管理大师从自身极其不寻常的经历出发,源源不断地构建他们的理论。拉姆·查兰终其一生都在宣讲全球化及灵活性的好处,然而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人经历过像他那样的生活:他直至67岁才买下首套公寓,几乎一辈子都住在旅馆或者寄宿在客户家中,并且要靠助手通过快递给他提供洗干净的衣物。
大师们巨大的商业成就与他们总体表现的不稳定性是有关联的。来得容易的钱与低进入门槛的结合意味着:当真正的学者厌恶地避开它时,江湖骗子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该学科。迄今为止,管理理论仅仅孕育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彼得·德鲁克。然而无论背景或者性格,德鲁克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名在维也纳出生的知识分子,他在幼年时期就曾被引荐给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并且在青年时期逃离纳粹德国。他也是个极其沉默寡言的人,其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加州郊区的一所简陋住所中度过的。德鲁克的大师伙伴们几乎总是被要推出下一个“突破性”理念的压力压垮。他们的第一部或者第二部著作可能含有某种真知灼见,然而好景不长,他们被业务中的琐事所环绕,如自己的咨询机构、巡回演讲、书籍合同、第三套住所的按揭还款,于是他们被迫没完没了地推迟推出“突破性”理念。
大师们的例证
这么多垃圾的存在导致许多人完全抛弃了管理理论,这是合乎情理的。创造出“呆伯特”(Dilbert)和“狗伯特”(Dogbert)的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通过讽刺挖苦管理理论家及其作品,已经赚了数百万美元。“所谓顾问,就是拿你的钱,惹恼你的雇员,同时不知疲倦地寻找最佳方式来延长咨询合同的人”,这是他漫画中的一个温和论断。亚当斯的漫画被同时刊登在世界各地超过1 500种报刊上,他的笑话在世界各地的饮水机上被无止境地一再重复,有时,引述这些笑话的恰恰是被取笑的对象。
本着这种精神对管理理论展开穷追猛打是再容易不过的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