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总结掌握管理(1)(2 / 2)
。在过去的100年里,管理理论一直是一块吸引大量废话的磁铁。管理潮流已经将公司撕裂,管理理论的语言总是让人反感。与其他任何事物相比,管理学家对英语这一门语言造成了最大的伤害。
然而,人们仍能得出为管理理论作辩护的强大论据。或许公司容易受到愚蠢管理理论潮流的侵害,但是它们是由一些聪明人经营的,这些人正试图弄懂一个复杂得令人抓狂的世界。商学院或许吸引了过多的江湖骗子,但是也有大量非常聪明的思考者,这群人正努力解决某些世界上最有意思的问题。
有利于管理大师最重要的论据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人确实是在践行某些能配得上“理论”一词的庄严工作。从公司的运作中可以提炼出普适经验,然后这些经验被用于帮助其他公司更好地经营,而且,这些普适经验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沉淀。成功的管理理念不受文化和背景的限制,它们还能够被传播,并做出适应性的修正,可以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国家和行业。管理理念不仅仅是潮流,虽然它们被接受以及被抛弃不外乎是因为它们是潮流;它们也是技术,能够在理性批判的光辉中得到改进。
近些年来,该行业已经变得更加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确实,该行业与日俱增的自我批判能力称得上是自1996年我和约翰·米克尔思韦特一道撰写了《企业巫医》一书以来,我观察到的最大改变。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地的商学院里引发了一波深刻的自我反省潮。学校不仅仔细审查它们一直在传授的技能,以便查明自己是否对这次危机负有责任,而且对于学校一直在反复灌输的“主宰者”观点,它们也在苦苦思索该如何取舍。谦逊现在成为了潮流。
这次危机仅仅强化了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某个进程,过去的15年已经涌现出一波对管理深感焦虑的书籍潮。哈佛商学院的拉凯什·库拉纳哀叹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未能兑现其承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菲尔·罗森茨魏希调查了“晕轮效应”,根据此效应,做到数季度赢利的公司就被视为是永恒的智慧宝库。《管理学会评论》(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和其他学术期刊充斥着大量关于管理潮流败退的文章。
管理理论行业也创造出了一个副业,专门戳穿管理理论的幻象。管理书的书评开始反省读者的受挫感。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发表了一些针对麦肯锡的严厉批评。(“他们从未曾想到,如果每个人都不得不在盒子外面思考,那么这个盒子就需要进行修补了。”)《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应该被授予耐力奖,原因是她能嘲弄管理大师们在语言文字以及其他方面过分荒诞的行为,一周接一周,直至世界末日。
该行业也受益于毫不松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商学院受到来自客户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它们做出更迅速及更恰当的反应。咨询机构被迫变得更加透明,而最杰出的学术理论家—诸如迈克尔·波特—以学术界其余人员相同的标准接受评判(波特是其中仅有的20名哈佛大学教授之一)。甚至连一些特立独行的大师也正在创造有趣的工作。一个毕生致力于建议首席执行官们该如何充分利用他们上任前90天的人,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有点偏执狂倾向,然而他却也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
这为我们带来有利于管理理论的最重要论据,即它有助于提升生产率。优秀企业将不断借鉴来自更优秀公司的理念,管理理论将不断地在全世界搜索新的创新以及新的生产技术。所有这些不懈的搜索将提高生产率,偶尔会使工人更满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