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战卒(1 / 3)
这时,沈庆之犹在稷山。
还不知道最新任命的他,现在正在营内一如既往的操练着士兵。
对他来说,这是他的军队,也是未来的复兴强兵,区区叔孙承德和一个末代王朝的调令又算得了什么,知晓时局变化的沈庆之有足够的底气无视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而他的这种心态,更令部下钦佩。
比如霍卫青就很认真的和沈庆之说过,他是不会去当什么狗屁城门都尉的,说假如大人不嫌弃的话他愿意鞍前马后,假如大人爱好特殊,他也不是不能献身…
历中原的表达方式比他含蓄多了,历中原从头到尾只说了一句:“大人安排吧。”
语气虽然淡淡的,可谁也能听出历中原愿意水里火里跟随主将的坚定意志。
他们带头,陷阵军旧部军官们自然也心神安定,当然了,这段日子里,沈庆之也做了许多的安排…
同时,在他的领导下,战后总兵力恢复万人的稷山军镇的驻地营房现在已经颇具规模,背靠大山的军镇如今共有瓦房百栋,还设厕房,伙房,禁室,以及分营军帐等。
并以马步三军混合,将三营按倒品字型布置,各营之间相隔半里,正中为中军账和一切军务总署,一条笔直的马道从左右两营之间向前蔓延,直连官道。
从苏河引出一条清水沟渠于后营中军之间横过,营间也有水井无数。
此刻持枪卫兵还在巡逻,其余执勤各班也一如既往,各自在位,整个大营气派非凡,士兵精神抖擞,仓内粮草如山,门上旗号飞扬,从接到命令至今,稷山军上下居然丝毫不乱,只看这表面,凭谁也不能相信这里的主将已被去职。
由此也可见沈庆之治军之能。
话说回来,若没有这番本领他又怎么镇的住历中原霍卫青等豪杰之辈?
“刺!”
“喝!”
“刺!”“喝!”
“跃刺!”“一,二,杀!”
“跃刺劈斩!”…
沙场上,数千步兵还在那里苦练,顶盔贯甲的沈庆之和历中原霍卫青等一众将领站在台上观望,军中的书记,参谋,人等就站在他们的身后,不知不觉已来江东近半年,参加过一次辉煌战斗的林中野默默的看着前面的主将,陈镇川暂时离开这里后他便担负起了陈镇川过去的任务。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明白稷山军背后的实力是多么的惊人。
如今的稷山军,在韩中正一系的鼎力帮助下,已经秘密联合了整个姑苏开始辐射东南淮左的商网,并参与其中,有钱才能有军,而在这种强大财源的支撑下,沈庆之誓言的善待每位士兵和士兵家眷的诺言也才能成真。
至于武备方面,陈镇川在沈庆之的要求下,已经整合了一支有约千人的工匠队伍,并将他们安置于姑苏,由他们负责稷山军备的损耗补充和器械维修,现在几乎每周都有数十车的兵器被拉出被拉进。
哦,稷山军在粮草供应方面,也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供给系统,同样是依靠姑苏八县多乡的民间力量为依仗,以王培正为首的韩系文官不遗余力的支持稷山军镇的补给,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用本该上交朝廷的粮食来养军队,而由于稷山军镇对粮款的及时给付,乡里大户和普通农夫们都更乐意和稷山做交易。
何况,姑苏一带多少子弟在沈庆之麾下效命?每有阵亡者,稷山从不遗忘,按时给付抚恤为牺牲子弟赡养父母等,这些活生生的事情就在身边发生,这让乡间子民们怎么能不对这支其实和他们已成一体的军队付心呢。
其实,韩中正以下的沈庆之,已经在无声无息间建成了一支扎根于本土的真正的子弟兵,并且可以说是几乎只听他命令的一支军队,假如没有燕朝,恐怕他们还能更强大!
这一切,又怎能不让林中野感慨万千呢,他看着自己越来越佩服的主将,世间男儿万千,有几人能如他这般,出身贫寒,只靠自己,在弱冠之年就已经名动天下,林中野不由想,叔孙承德等鼠辈居然也想来掌此军?
这时,霍卫青在说:“大人,看日子,那厮怕要来了吧。”
他说的是叔孙承德。
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的,而沈庆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明面上还强留军中,因此,随着时间越来越近,在场的每个人,包括所有官兵都不愿去想这些,因为他们舍不得和主将分离。
可这厮…
历中原恼火的瞪了霍卫青一眼,沉声道:“大人已有安排,你忒多废话!”
算了,霍卫青嘴唇动了动没想和他吵,沈庆之倒是笑了起来:“该来的总要来,总回避也不是办法,此次别后,各位就按照我的安排行事吧,让所部除去左一军之外人等各自归乡,散入民间各练军马,等待再聚就是,如我所说,不会超过一年。”
“是。”历中原道。
但霍卫青就是话多,他追问:“大人,真的只一年?”
“你们都是我的心腹,我何须骗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