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大宏临火烧雄武(1 / 3)
自从李阳出兵幽燕以来,在辽河大营屯兵的吕德信和张茂林,就成了李阳和文王之间的联络站。李阳和张茂森在营州和幽州获胜的战报,经由辽河大营转送上京龙泉府,向文王报捷。当张茂森护送李阳往河南寻找唐军大营的战报送来时,让吕德信和张茂林十分不安。他们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不敢胡里胡涂向文王禀报,就把这份战报压下来,只盼李阳和张茂森很快能有新的战报送来。
四十天后,终于盼来李阳和张茂森新的战报。这份战报详述了李阳在冀鲁一带的遭遇,和李阳要在幽燕长期作战的计划。吕德信和张茂林便将前后两份战报一起送往上京。
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同意借兵给李阳去攻幽燕,实际上是要在大燕国将亡之际,从史思明背后捅上一刀,来提高渤海国的声望,把势力扩大到幽燕。现在得到吕德信发回来的最新战报,知道李阳归唐不成,已经决心在幽燕长期作战,文王便开始考虑如何借李阳之手来实现自已的战略目标。
这天朝会,文王向百官说道:大燕国祸乱以来,因为其后方稳固,才使祸水绵延不绝。如今李阳在幽燕连战连胜,必将动摇大燕国根基。依孤王看来,大燕国灭亡之ri已不会太远。燕国灭亡之后,幽燕会是何种局面,对渤海国至关重要。孤王ri夜为此思虑,寝食难安。不知众官是否也有同感?
右相大宝方奏道:幽燕重见天ri,是大唐国之福,也是渤海国之福。基下既然料到燕国将亡,应该庆幸天下太平,又何虑之有?
左相乌召度奏道:安录山出任平卢军大帅以来,阻我通唐道路,致使渤海国和大唐国关系疏远。安史反叛以来,又使渤海国不能向长安纳贡。基下如果为此而感到不安,可立即派使节入唐沟通。
大内相大元义一直在处心积虑地诱使文王易储,每当朝中有大事发生,他首先想的是如何乘机把大宏临的副王地位搞掉,这时见文王对右相和左相的发言都没有反应,就知道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便心怀叵测地上前奏道:臣以为,幽燕是大唐东疆,也是渤海国西邻。燕国之后,幽州和营州落入谁人之手,不仅是大唐国的大事,也是渤海国的大事。基下出兵攻击幽燕,不仅是帮助李阳建功报国,更是要帮助李阳成为控制幽燕的封疆大吏。现在李阳已经不能重归大唐,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平卢节度使或范阳节度使。如果基下是为此烦恼,臣倒有个解忧之计。
文王目光一闪,说道:请大内相说下去。
大元义就顺水推舟地把话题引向大宏临,奏道:请基下想一想,安庆绪灭亡之后,史思明为何又能重新造反?就是因为史思明手握重兵,实际上早已控制了幽燕大局。要想使李阳主宰幽燕,就必须给他增兵,让他成为控制幽燕的实力人物。不仅要让吕德信把留守的二万人马全部投入战场,还应该派个更得力的亲王去担任统帅。这样大唐皇帝面对的就不止是李阳,还要面对李阳的后盾渤海国王廷。到那时,基下再向大唐上皇帝推荐李阳主持幽燕,就会水到渠成。
文王面露喜se,问道:大内相既然想到这般对策,想必是对统帅人选也有考虑,你想推荐谁呢?
大元义见时机成熟,便从容奏道:臣推荐副王大宏临。理由有三,一是副王出征影响力大,让大唐和大燕各方都不敢轻视;二是可以让李阳放心接受指挥;三是副王本身也需要磨练。
文王沉思片刻,说道:就按大内相所奏,由副王大宏临做征燕大元帅,吕德信和张茂林为副元帅,聘请李阳为监军长史。大宏临听教,你此去务必乘燕国败亡之际,将辽西冀北牢牢控制起来,造成非李阳不能胜任的局面,让大唐皇帝别无选择。
副王大宏临没有料到关键时刻大元义会推荐自已担当重任,当即兴奋地应道:儿臣一定谨记父王教诲。
副王又转身向大元义说道:多谢大内相举荐。
大元义笑道:是副王的雄才大略能够胜任,臣岂敢贪举荐之功。
散朝之后,二王子大宏元立即来到大内相府,向大元义质问道:叔叔为何推荐大宏临出征,这不是给他创造立功的机会吗?
大元义诡秘地笑道:你不要急燥。这是把大宏临送到火上去烤。你想想,他闭门读书就不会再出错,他不出错就不会失去副王之位,时机一到就会平安继位,还会有你的机会吗?
大宏元忧虑道:他出征建功,地位岂不更加牢固,我岂不更无机会。
大元义摇头道:你可真是目光短浅。他只要离开上京,是功是过就由不得他来说了。你在上书房处理奏章,该怎么做,还要叔叔教你吗?
大宏元恍然大悟,笑道:叔叔真是深谋远虑,运筹周全。今后基下只能见到他的败讯,不会见到他的捷报。
大元义笑道:路已经给你铺好,能不能走好还要看你自已。你好自为之吧。
大宏临接了出征幽燕的重任,高高兴兴回到本宫,向王妃张玉环说道:没想到一向和我作对的大元义关键时刻会推荐我去出征,看来过去是我对他过份苛求了。
副王妃张玉环却忧心忡忡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