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雁字归时燕南归(1 / 3)
顾正阳做梦也不会想到,因为他的一篇文章,整个南陈的官场正在酝酿着一场惊天的地震。
他现在就站在兰府的大门口,等待着传话的下人带回消息,上次玉兰生答应安排他和大哥见面,可过去了好几日,却一直没有消息传过来,他现在简直是度日如年,因此忍不住干脆自己上门来问个清楚。
可惜出门迎接他的却不是兰玉生,而是一个陌生面孔的中年师爷,当然,顾正阳并不知道,这个师爷当日就躲在内堂里面,听完了他和兰玉生的对话。
这师爷姓马,自称叫做马魏,看见顾正阳,他很是热情,可惜说出口的话却叫顾正阳好一阵失望。
“去了武川?去武川干什么?”顾正阳没想到玉兰生竟然已经不在洛阳,而是去了天水与长安交界的武川,那里是北梁与西凉双方的边境,向来是边防重地,也不知道他怎么会突然去了那边。
马师爷当然不会告诉他具体的原因,只是称这是梁衍帝的命令,因为走得很急,所以来不及通知顾正阳,至于安排他和顾正武会面的事,恐怕一时半会儿也办不到了,毕竟顾正武的身份很特殊,不是兰玉生亲自出面的话,其他人很难把他带进宫去。
顾正阳原本满腔的希望化作了乌有,顿时感到好一阵气闷,来到洛阳也已经快半个月了,至今还是一无所获,他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可是他想,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见大哥一面,他有好多话,想要当面跟他问清楚。
马师爷对此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不过他倒是告诉了顾正阳一个有用的消息,据说大婚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了,顾正武接受了这门婚事,皇上正在让钦天监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公主的大婚,已经迫在眉睫。
顾正阳对此倒是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并不显得如何吃惊,真正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顾正武居然改了名字,大婚之日,和沁阳公主成婚的人,是燕南归,而不是顾正武。
听到这个消息,顾正阳颇有几分激动,从这个名字他联想到了许多,或许大哥真的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会做了梁朝的驸马,否则他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
带着一种又是迷惑,又是揣测的复杂心情,顾正阳不得不按捺住自己焦急的心,继续在洛阳城潜伏下去,他已经打定了主意,没见到顾正武之前,绝不会离开。
如此一等又是好几日,坊间终于传来了消息,皇上已经把婚期定在了九月初十,据说这是“吉禄拱亲、夫星当令”的黄道吉日,四离绝,刑、冲、破、害皆不见首,乃是婚假迎娶的大吉之期。
顾正阳关心的却不是这日期是不是吉利,真正令他心动的,是听说在公主大婚当日,迎亲的队伍将按照民间的习俗游街过巷,届时新郎也会佩戴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从洛阳城东门一直行到公主府,接公主过门。
皇家的婚礼当然要比老百姓的婚礼更加隆重,游行的队伍也更加庞大,可是按照梁朝的婚嫁习俗,新郎在迎亲的路上却允许外人拦下迎亲队伍,出题考难,这叫做“障车“,因为考难的题目泰半都是诗文,所以又称“障车诗”,与此类似的还有“催妆诗”、“却扇诗”、“下花诗”等等,总之在梁朝,娶一房媳妇可比想象中的要麻烦的多,越是大户的人家,迎亲的路程就越是艰难。
顾正阳总算找到一个好机会,他已经想好了,在大哥的队伍去迎亲的时候,就是他们两兄弟再次见面的时候!
为了这次见面,顾正阳做足了准备,不但临时把在洛阳城结交的几个朋友叫过来帮忙,还特意准备了一首喻意颇深的诗文,由于两兄弟在梁朝特殊的身份,他当然不可能当面质问顾正武,所以这首诗,便成了他出给顾正武的问题。
左等右等,九月初十终于来到,一大清早,整个洛阳城就陷入了一片欢腾的氛围之中,老百姓家家张灯结彩,仿佛过年似的,一家人笑脸盈盈的聚在一起,走上街头,等着看驸马爷的迎亲队伍从大街上走过。
从卯时起,顾正武就开始了忙碌,根据皇家的礼仪,他必须一大早就去往永延殿,向北梁皇太后行礼,然后再转往甘泉殿,向梁衍帝行礼,接下来还要去到朱鸟殿,向聚集在这里的皇后和太妃们行礼,拜见完宫中所有的长辈之后,才能由乾清门离开皇宫,换上新郎装束,经过东门回到内城,然后再转向公主府,迎娶沁阳公主。
这一套流程下来,没有两三个时辰是办不完的,等到顾正武被人搀扶上高头大马,自东门外沿着长街穿门而入时,他整个人都已经麻木了,即便两边街上如潮的人流冲着迎亲队伍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他依然感到浑身乏力,懒洋洋的提不起劲头来。
一路从东门行到了永乐坊,这里是除了西市的醴酒坊之外整个洛阳城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地段,也是通往公主府的必经之途。
往日里这条路上就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今天则更加拥挤,街道两边的屋檐下,周围众多酒楼客栈的窗户口,甚至就连大路两旁栽种的树枝上,头碰头的全都是人,
这些人一看到迎亲的队伍开过来,立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然后也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