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大伯抗战求学记3(4 / 6)

加入书签

国歌曲来宣传抗日,十几个爱好唱歌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合唱团,并定名为回声歌咏队,但是,歌咏队缺少合适的演唱曲目和音乐指导老师。丰子恺的到来,让合唱队有了一位顶级的音乐指导。丰子恺早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在绘画和音乐上造诣颇高。从此,南国小城广西宜山里,除了刺耳的警报声,还时常回荡着回声歌咏队悠扬的歌声。

从丰子恺居住的龙岗园到上课的教室,要穿过几条街道和一个泥泞的体育场,宜山的人们和浙大的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这位一身长袍、美髯垂胸、戴着圆边眼镜的老先生姗姗而来。此时,曾邀请丰子恺来浙大的马一浮,已经离开国立浙江大学去了四川乐山,主办复兴书院。相比马一浮,丰子恺的课在国立浙江大学更受欢迎。

据回忆,他讲课的时候,往往就是学生挤满了教室。我们说马一福讲课可能第一次是挤满了,越往后讲学生越少,当然并不意味着马一福讲的课不好,或者讲的课不行,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丰子恺他讲课,可就是一直受学生欢迎,特别他讲艺术这一方面,在教室外面,窗户外面站得都是学生。

丰子恺全家安顿下来后没多久,7月14日,国立浙江大学顺利结束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并召开第十二届毕业典礼。这一年国立浙江大学共毕业61人,女生8人,不到四年前入学时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时,日军加紧了对广西的军事行动。就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距离宜山不远的柳州遭遇日军轰炸,宜山城里的警报声更加频繁了。

据丰一吟回忆,住在我们对面的那个一家夫妻两个人,老是喜欢唱歌曲的,唱那些当时的流行歌曲,什么好花不常开啦,好景不常在啦,这些,结果他有一次他也不唱,他就哼,一哼呢,就很像警报声,这样哼起来,只要有一点这种声音,我们就是赶快要逃了,结果逃出去一看,他们说不是的,不是的,是我们在唱歌,哼歌。

7月21日,宜山时晴时雨。午觉醒来,丰子恺准备出门去寻找一个岩洞,以便空袭时全家人躲藏。忽然警报响起,并很快由普通专为紧急。丰子恺赶紧出门,拉住一位熟人询问,才得知这一天日机有可能要轰炸宜山。丰子恺立即将家人分成两组,各自寻找藏身之处。

据丰一吟回忆,那么我们家里分成胆大派和胆小派,胆小派呢就是爸爸为首,还有我们一个,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的一个姑妈,她很胆小的,然后嘛,带着我姐姐她们,抱了一个刚刚出生的我弟弟,但是我妈妈因为有外婆了,她不能走,她就属于,胆子也大,胆大派,我就常常跟着胆大派。

离开龙岗园的丰子恺在熟人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一块V字形的大岩石,可以由岔口进入尖角,但上面没有遮拦,并不是洞穴。钻进这块岩石后,丰子恺探身向外望去,顿时吃惊不小。原来这个地点离车站和浙大运动场这样的大目标不过二三百米,倒不如自己居住的龙岗园来得安全。但此时敌机已来,无法再去寻找新的藏身之所。

据丰一吟回忆,其实我们住的龙岗园已经是郊外了,那么再逃,逃到田里去了,谁往那边逃,他就跟着那边逃了,逃到看到有个岩石,这个岩石就是一个V字型的,然后我们呢,都躲到里面去,然后里面有个黄蜂窝,有几个女同志怕死了,赶快又出来,但是飞机来了,那个时候你非进去不可,不管黄蜂黑蜂的,只好进去。

与此同时,竺可桢与一群浙大的教师正躲在宜山西门外小龙江边的一个岩洞里,从洞口望出去,有九架敌机自东向西飞临宜山。躲在在V字形岩石里的丰子恺,抬头望着只有一些植物遮挡,没有顶的大岩石,下意识地往树叶下挪了挪身子,他在日后的文章里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思:今天不外三种结果:一是爬起来安然回家;二是炸伤了抬进医院里;三是被炸死在这石凹里。无论哪一种,我只有准备接受。所幸的是,落下的炸弹除了掀起漫天的尘土外,并未伤及藏身岩石里的丰子恺。

这一次轰炸,日军共投弹100多枚,炸死8人。受损最严重的是宜山车站、龙江公园和江头村。轰炸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仅次于2月5日那一天的轰炸。此后,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丰子恺把家中最老的和最小的送到了距离宜山百里之外的思恩县一个学生家里,身边留下了丰一吟在内的四个孩子。

因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一些办公物资的供应,到1939年暑假时已经十分困难,就连最普通的胶水,在宜山也买不到,煤油价格比浙大初到宜山时上涨了3倍多。丰子恺在龙岗园的房屋租金是每月35元桂币,折合法币约17元。这是笔不小的开支,丰子恺认为,以屋而论,房租太贵;但以环境而论,到也不贵。住在龙岗园,警报来临时,能比城里人更快地逃到郊外的岩洞里。关于宜山的警报,丰子恺曾不无调侃的说道:我们与宜山有警报缘,起先在警报中初相见,后来在警报中别离,中间几乎天天逃警报。

在警报声中,丰子恺度过了一个惶恐不安的暑假。紧接着,新学年开始。这一学年,国立浙江大学共招生440人。但是新学期刚刚开课,便传来了桂南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